2021年城乡规划师《规划相关知识》历年真题(2021-07-01)

发布时间:2021-07-01


2021年城乡规划师《规划相关知识》考试共题,分为。小编为您整理历年真题10道,附答案解析,供您考前自测提升!


1、下列关于综合医院选址的表述,哪些项是错误的() 。【多选题】

A.应符合医疗卫生网点的布局要求

B.宜面临两条城市道路

C.应布置在城市基础设施便利处

D.场地选择应临近儿童密集的场所

E.宜选用不规则地形,以解决多功能分区问题

正确答案:D、E

答案解析:综合医院选址要求:(1)应符合当地城镇规划和医疗卫生网点的布局要求;(2)交通方便,宜面临两条城市道路;(3)便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4)环境安静,远离污染源;(5)地形力求规整,以解决多功能分区和多出入口的合理布局;(6)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和贮存区,并远离高压线路及其设施;(7)不应邻近少年儿童活动密集的场所。

2、下列有关城市机动车车行道宽度的表述,哪项是正确的() 。【单选题】

A.大型车车道或混合行驶车道的宽度一般选用3.5m

B.两块板道路的单向机动车车道数不得少于2条

C.四块板道路的单向机动车车道数至少为3条

D.行驶公共交通车辆的次干路必须是两块板以上的道路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大型车车道或混合行驶车道选用3.75m。技术规范规定两块板道路的单向机动车车道数不得少于2条,四块板道路的单向机动车车道数至少为2条;一般行驶公共交通车辆的一块板次干路,其依靠站附近单向行车道的最小宽度应能停靠一辆公共汽车,同时通行一辆大型汽车,再考虑适当的自行车道宽度即可。

3、下列关于公共建筑人流疏散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 。【单选题】

A.医院属于连续疏散人流

B.旅馆属于集中疏散人流

C.剧院属于集中疏散人流

D.教学楼兼有集中和连续疏散人流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人流疏散大体上可以分为正常和紧急两种情况。一般正常情况下的人流疏散,有连续的(如医院、商店、旅馆等)和集中的(如剧院、体育馆等),有的公共建筑则属于两者兼有(如学校教学楼、展览馆等)。此外,在紧急情况下,不论哪种类型的公共建筑,都会变成集中而紧急的疏散性质。因而在考虑公共建筑人流疏散时,都应把正常与紧急情况下的人流疏散问题考虑进去。

4、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解译中.判读建筑物高度的根据是() 。【单选题】

A.阴影长度

B.形状特征

C.光谱特征

D.顶部几何特征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地物的形状、大小、阴影、纹理以及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图像解译的重要依据。例如,对有经验的规划人员,建筑群的范围、建成区和非建成区的界线、郊区农田和市内绿地等等,均可在影像图上依据几何特征比较容易地判读出来。又例如,利用建筑物立面的成像,可以数出建筑的层数,利用阳光的阴影,可估计建筑物的大致高度等。

5、下列关于城市供电规划的表述,哪些项是错误的() 。【多选题】

A.燃煤发电厂需要足够的储灰场

B.市区内新建变电站应采用全户外式结构

C.变电站可以与其他建筑物合建

D.有稳定冷、热需求的公共建筑区应建设三联供(热、电、冷)设施

E.核电厂限制区半径一般不得小于3公里

正确答案:B、E

答案解析:燃煤发电厂应有足够的贮灰场,贮灰场的容量要能容纳电厂10年的贮灰量。市区内规划新建的变电所(站),宜采用户内式或半户外式结构。变电所(站)可与其他建筑物混合建设,或建设地下变电所(站)。核电厂非居民区周围应设置限制区,限制区的半径(以反应堆为中心)一般不得小于5km。有稳定冷、热需求的公共建筑区应建设三联供(热、电、冷)设施。

6、下列抗震防灾规划措施中,哪些项是正确的() 。【多选题】

A.应尽量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段建设

B.现有未采取抗震措施的建筑应提出加固、改造计划

C.将河流岸边的绿地作为避震疏散场地

D.城市生命线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应达到一般建筑物水平

E.合理布置可能产生次生灾害的设施

正确答案:A、B、E

答案解析:编制城市规划,首先要认真分析研究城市的自然条件,尽量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段进行城市建设,避免将城市建设用地选择在地震危险地段,重要建筑尽量避开对抗震不利的地段。编制城市规划,不但要对新建建筑提出设防要求,而且还必须对原有建筑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对未采取设防措施的建筑提出加固、改造计划。避震疏散场地按功能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在临震前用于临时性紧急避难,可利用广场、学校操场、小区绿地等空旷地。二是用于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人员安置,可利用不会发生次生灾害的市、区级公共绿地、体育场等开阔空间。对于重要的生命线工程设施,设防标准应提高到100年一遇。编制抗震防灾规划,应十分重视次生灾害的防止,有关设施首先要合理布局,降低次生灾害风险,同时要加强抗震设防,提高抗震能力。

7、下列关于住宅设计的表述,哪些项是错误的() 。【多选题】

A.单栋住宅的长度大于160米时,应设消防车通道

B.高层住宅一般应有2部以上的电梯

C.单栋住宅的长度小于100米时,建筑物底层可不设人行通道

D.7层以上的住宅为高层住宅

E.12层以上住宅每栋楼电梯不应少于2部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单栋住宅的长度大于160m时应设4m宽、4m高的消防车通道,大于80m时应在建筑物底层设人行通道。高层住宅是指10~30层。12层以上住宅每栋楼设置电梯应不少于2部。长廊式高层住宅一般应有2部以上的电梯用以解决居民的疏散。

8、下列关于城市排水系统规划内容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 。【单选题】

A.重要地区雨水管道设计宜采用3~5年一遇重现期标准

B.道路路面的径流系数高于绿地的径流系数

C.为减少投资,应将地势较高区域和地势低洼区域划在同一雨水分区

D.在水环境保护方面,截流式合流制与分流制各有利弊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规定,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能引起严重后果的地区,重现期宜采用3~5年,其他地区重现期宜采用1~3年,特别重要地区和次要地区或排水条件好的地区重现期可酌情增减。建筑物屋面、混凝土和沥青路面等不透水材料覆盖的地面,径流系数最大,一般为0.9;公园绿地等透水面积较多的地面,径流系数最小,一般为0.15;其他类型的地面径流系数介于这两者之间。排水分区划分时应高水高排,低水低排,避免将地势较高、易于排水的地段与低洼区划分在同一排水分区。截流式合流制是直排式合流制的改进形式,在无雨天可以将全部污水截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或输送到下游排放,大大减轻城市水环境压力,且工程量相对较小。而在有降雨,的情况下,当降雨量较小时,旱流污水和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初期雨水全部通过截流管截走,有利于城市水环境保护;当降雨量和污水量超过截流管的截流能力,多余部分的混合污水将从溢流井排入水体,仍然对城市水环境有影响。

9、下列关于生态恢复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 。【单选题】

A.生态恢复不是物种的简单恢复

B.生态恢复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次生演替

C.生态恢复本质上是生物物种和生物量的重建

D.人类可以通过生态恢复对受损生物系统进行干预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生态恢复并不完全是自然的生态系统次生演替,人类可以有目的地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干预。生态恢复并不是物种的简单恢复,而是对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和持续性进行全面的恢复。演替是生态系统的基本过程和特征,生态恢复本质上是生物物种和生物量的重建,以及生态系统基本功能恢复的过程。

10、下列关于中型轻工业工厂一般道路运输系统设计技术要求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 。【单选题】

A.主要出入运输道路的宽度为7m左右

B.功能单元之间的辅助道路宽度为3~4.5m

C.行驶拖车的道路转弯半径为9m

D.交叉口视距大于等于20m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最小转弯半径:单车9m;带拖车12m;电瓶车5m。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城乡规划师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把城市分散发展推到极致的是(  )。

A:赖特
B:勒柯布西埃
C:霍华德
D:恩温
答案:A
解析:

根据《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下列对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的防护工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超过15m的土质边坡应分级放坡,不同级之间边坡平台宽度不应小于2.5m
B.相邻台地间的高差宜为1.5m~3.0m
C.人口密度大、工程地质条件差、降雨量多的地区,不宜采用砌筑护坡
D.土质护坡的坡比值应小于或等于0.5-0.1;砌筑护坡的坡比值宜为0.5
答案:B
解析:
A选项,超过15m的土质边坡应分级放坡,不同级之间边坡平台宽度不应小于2.5m——2m;C选项,人口密度大、工程地质条件差、降雨量多的地区,不宜采用砌筑护坡——土质护坡;D选项,土质护坡的坡比值应小于或等于0.5-0.1;砌筑护坡的坡比值宜为0.5——土质护坡的坡比值不应大于0.67,砌筑型护坡的坡比值宜为0.67~1.0

根据《关于清理和控制城市建设中脱离实际的宽马路、大广场建设的通知》(建规[2004]29号)的规定,下列关于改进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管理,针对城市交通中存在的问题所实施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改善交通组织管理
B.加强道路分流
C.合理规划路网布局
D.加大路网密度
答案:B
解析:
要改进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管理,针对城市交通中存在的问题,合理规划路网布局,加大路网密度,改善交通组织管理。

随着郊区化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大都市区入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更大的外围区域迁移,出现了大都市区人口负增长的局面,人们的通勤半径甚至可以扩大到()千米左右。

A.30
B.50
C.60
D.100
答案:D
解析:
随着郊区化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更大的外围区域迁移,出现了大都市区人口负增长的局面,人们的通勤半径甚至可以扩大到100公里左右。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