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环境评价师《技术方法》每日一练(2021-12-21)

发布时间:2021-12-21


2021年环境评价师《技术方法》考试共题,分为。小编每天为您准备了5道每日一练题目(附答案解析),一步一步陪你备考,每一次练习的成功,都会淋漓尽致的反映在分数上。一起加油前行。


1、某公路大、中、小型车对甲敏感目标的噪声贡献值分别为60.0dB(A)、63.0dB(A)、60.0dB(A),则该公路对甲敏感目标的交通噪声贡献值为( )dB(A)。【单选题】

A.63.0

B.64.8

C.66.0

D.68.0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60dB+60dB+63ddB=66dB(A)。

2、某隧道工程穿超石灰岩地区,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特别重视( )。【单选题】

A.水文地质条件

B.隧道长度

C.出渣量

D.爆破方式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施工期工程分析时,应注意管道不同的穿越方式可造成不同影响。采用隧道穿越方式,除产生隧道工程弃渣外,还可能对隧道区域的地下水和坡面植被产生影响;若有施工爆破则产生噪声、振动影响,甚至局部地质灾害。因此,隧道工程穿超石灰岩地区,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特别重视水文地质条件。

3、某污水处理工程采用罗茨鼓风机曝气,为降低罗茨风机及其风管辐射至厂界的噪声,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多选题】

A.风管与风机间采取软连接

B.风机加装隔声罩

C.风机进气口安装消声器

D.风管外侧阻尼包扎

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降低噪声的常用工程措施大致包括隔声、吸声、消声、隔振等几种,需要针对不同发声对象综合考虑使用。具体的工程措施有:①采取减振、隔声措施。如对设备加装减振垫、隔声罩,将某些设备传动的硬连接改为软连接等。②对由空气柱振动引发的空气动力性噪声的治理,一般采用安装消声器的措施。③对某些用电设备产生的电磁噪声,一般是尽量使设备安装远离人群,一是保障电磁安全,二是利用距离衰减降低噪声。④针对环境保护目标采取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技术工程措施,主要是以隔声、吸声为主的屏蔽性措施,以使保护目标免受噪声影响。

4、分析企业自建污水处理站,总平面布置的合理性,应考虑的因素有( )。【多选题】

A.常年主导风向

B.企业发展规划

C.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D.受纳水体水质

正确答案:B、C

答案解析:(1)处理构筑物应尽可能按流程顺序布置,应将管理区和生活区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上风侧,将污泥区和进水区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下风侧,故A错;(2)处理构筑物的间距应以节约用地、缩短管线长度为原则,同时满足各构筑物的施工、设备安装和各种管道的埋设、养护维修管理的要求,并按远期发展合理规划,故B正确。(4)污泥消化池与其他处理构筑物的间距应大于20 m,储气罐与其他构筑物的间距应根据容量大小按有关规定确定,故C正确。总平面布置的合理性与受纳水体水质无关。

5、下列技术中,属于地下水污染水力控制技术的有( )。【多选题】

A.抽水系统控制技术

B.注水系统控制技术

C.水动力屏障系统控制技术

D.可渗透反应墙技术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作为地下水环境修复的传统技术,地下水污染水利控制技术包括抽水(排水)系统、注水系统和水动力屏障系统。这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或者联合使用来控制地下水污染。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环境评价师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可以直接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置的废物是()。

A: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焚烧飞灰除外)
B:禽畜养殖废物
C:未经处理的餐饮废物
D:电子废物及其处理处置残余物
答案:A
解析:
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可以直接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的废物包括:①由环境卫生机构收集或者自行收集的混合生活垃圾,以及企事业单位产生的办公废物;②生活垃圾焚烧炉渣(不包括焚烧飞灰);③生活垃圾堆肥处理产生的固态残余物;④服装加工、食品加工以及其他城市生活服务行业产生的性质与生活垃圾相近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用于去除含胶体有机物的污水处理方法是()。

A:过滤法
B:化学中和法
C:活性污泥法
D:膜分离法
答案:A
解析:
胶体一般分子量比较大,适合过滤法去除。

(2017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关于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地下水污染特征因子应根据建设项目液体物料成分等进行识别
B.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特征进行识别
C. 地下水环境影响应根据建设项目建设期和运营期两个阶段的工程特征进行识别
D. 对于随生产运行时间推移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可能加剧的建设项目,应按运营期的变化特征分初、中、后期分别进行环境影响识别
答案:C
解析:
识别内容
(1)识别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装置和设施(位置、规模、材质等)及建设项目在建设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可能的地下水污染途径。
(2)识别建设项目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的特征因子。特征因子应根据建设项目污废水成分(可参照 HJ/T 2.3)、液体物料成分、固废浸出液成分等确定。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