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环境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历年真题(2020-09-09)

发布时间:2020-09-09


2020年环境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考试共题,分为。小编为您整理历年真题10道,附答案解析,供您考前自测提升!


1、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内容可不包括()。【单选题】

A.规划分析

B.公众参与

C.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D.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1总则;2规划分析;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4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6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7环境影响减缓措施;8环境影响跟踪评价;9公众参与;10评价结论。

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关于划分声环境影响评价类别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

A.按评价对象划分,可分为固定声源和流动声源的环境影响评价

B.按声源种类划分,可分为稳态声源和非稳态声源的环境影响评价

C.按声源种类划分,可分为机械噪声源、气流噪声源和电磁噪声源的环境影响评价

D.按评价对象划分,可分为建设项目声源对外环境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外环境声源对需要安静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评价类别4.2.1 按评价对象划分,可分为建设项目声源对外环境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外环境声源对需要安静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4.2.2 按声源种类划分,可分为固定声源和流动声源的环境影响评价。固定声源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指工业(工矿企业和事业单位)和交通运输(包括航空、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水运等)固定声源的环境影响评价。流动声源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指在城市道路、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上行驶的车辆以及从事航空和水运等运输工具,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4.2.3 停车场、调车场、施工期施工设备、运行期物料运输、装卸设备等,按照 3.2、3.3 的定义,可分别划分为固定声源或流动声源。 4.2.4 建设项目既拥有固定声源,又拥有流动声源时,应分别进行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同一敏感点既受到固定声源影响,又受到流动声源影响时,应进行叠加环境影响评价。

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关于数据统计有效性的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

A.为获得年平均浓度数据,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60个日平均浓度值

B.为获得PM2.524h平均浓度数据,每日至少有18h平均浓度值或采样时间

C.获得CO1h平均浓度数据,每小时至少有30min的采样时间

D.为获得8h平均浓度数据,每8h至少有6h平均浓度值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4、某锅炉房现有燃煤锅炉烟气颗粒物排放限值为80mg/,拟扩建一台燃煤锅炉,其烟气颗粒物排放限值执行50mg/,受监测点位限值只能对混合后的烟气进行监测。根据《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该锅炉房排放烟气颗粒物执行标准限值为()。【单选题】

A.65mg/

B.

C.50mg/

D.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项目应遵循标准值50mg/,提出以新带老。

5、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下列情景中,属于建设项目生产运行阶段重点预测的情景是()。【单选题】

A.非正常工况和事故工况

B.正常工况和事故工况

C.正常工况和非正常工况

D.正常工况,非正常工况和事故工况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应重点预测建设项目生产运行阶段正常工况和非正常工况等情况的环境影响。

6、某项目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该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数量不得少于()。【单选题】

A.1个

B.3个

C.5个

D.7个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2)一级评价项目潜水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7个,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且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3-5个。原则上建设项日场地上游和两侧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均不得少于1个,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3个。

7、某建设项目拟新建2条生产线,淘汰现有1条已停产生产线,其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进行了现状监测,评价范围内有同类在建项目,并制定有评价区域污染削减方案,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该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可表达为()。【单选题】

A.新建生产线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

B.新建生产线污染源预测值-淘汰生产线计算值+现状监测值

C.新建生产线污染源预测值+同类在建项目污染源计算值-区域污染削减方案计算值+现状监测值

D.新建生产线污染源预测值-淘汰生产线计算值+同类在建项目污染源计算值-区域污染削减方案计算值+现状监测值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根据题干,该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可表达为新建生产线污染源预测值-淘汰生产线计算值+同类在建项目污染源计算值-区域污染削减方案计算值+现状监测值。

8、关于《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适用范围的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

A.适用于生活垃圾焚烧厂设计

B.适用于生活垃圾焚烧厂环境影响评价

C.适用于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经处理后填埋的污染控制

D.适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绅士污泥专用焚烧炉的污染控制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标准规定了生活垃圾焚烧厂的选址要求、技术要求、入炉废物要求、运行要求、排放控制要求、监测要求、实施与监督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生活垃圾焚烧厂的设计、环境影响评价、竣工验收以及运行过程中的污染控制及监督管理。掺加生活垃圾质量超过入炉(窑)物料总质量30%的工业窑炉以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专用焚烧炉的污染控制参照本标准执行。

9、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需按昼间、夜间两个时段进行噪声影响预测的项目不包括()。【单选题】

A.铁路项目

B.机场项目

C.内河航运项目

D.城市轨道交通项目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需按昼间、夜间两个时段进行噪声影响预测的项目不包括机场项目。

10、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不包括()。【单选题】

A.温度

B.湿度

C.风速

D.风频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时间(年、月、日、时)、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环境评价师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估算废气无组织排放源排放量的方法有( )。

A.物料衡算法
B.A-P值法
C.类比法
D.反推法
答案:A,C,D
解析:
无组织排放的确定方法主要有:①物料衡算法,通过全厂物料的投入产出分析,核算无组织排放量;②类比法,与工艺相同、使用原料相似的同类工厂进行类比,在此基础上,核算本厂无组织排放量;③反推法,通过对同类工厂,正常生产时无组织监控点进行现场检测,利用面源扩散模式反推,以此确定工厂无组织排放量。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在拟定规划的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时,所遵循的优先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预防措施、减量化措施、最小化措施、修复补救措施、重建措施
B.最小化措施、减量化措施、预防措施、修复补救措施、重建措施
C.预防措施、重建措施、最小化措施、减量化措施、修复补救措施
D.预防措施、最小化措施、减量化措施、修复补救措施、重建措施
答案:D
解析: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在拟定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时,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和下列优先顺序:①预防措施;②最小化措施;③减量化措施;④修复补救措施,对已经受到影响的环境进行修复或补救;⑤重建措施。 【说明】根据最新版考试教材,该知识点已删除。


对氨基苯磺酰胺制造工程


【素材】


某化工项目拟建在某城市远郊某工业区,以氯苯、三氧化硫、二氯亚砜、氨水为原料,进行磺化、酰氯化反应和胺化反应,年产对氨基苯磺酰胺1 000 t。项目厂区占地40 000 m2,建设生产车间一座、独立的原料及成品罐区(带罩棚)一个、危险品库一个、2 t/h锅炉房一座。项目排放氯化氢、氨气、氯苯等工艺废气;排放生产废水,其属酸性有机废水,并含有一些难降解毒性物质;还排放工艺废渣等固体废物。厂区排水实行雨污分流,雨水依靠重力流经管道排入A河。污水经厂内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到二级标准后经管道排入A河。项目主要噪声源为锅炉房噪声。项目周围有三个村镇,分别位于拟建址西南4 km、东5 km和东北3 km。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居民区。 A河为GB 3838-2002中规定的Ⅳ类水体。项目所在地区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Ⅱ类区。项目平面布置见图1 。



主要原料和产品的理化及毒理性质如下:氯苯:无色透明液体,具有不愉快的苦杏仁味。熔点-45.2℃,沸点132.2℃,相对密度(水为1)1.10,相对蒸气密度(空气为1)3.9,闪点2 8℃。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和麻醉作用;对皮肤和黏膜有刺激性。急性中毒:接触高浓度可引起麻醉症状,甚至昏迷。脱离现场,积极救治后,可较快恢复,但数日内仍有头痛、头晕、无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液体对皮肤有轻度刺激性,但反复接触,则起红斑或有轻度表浅性坏死。慢性中毒:常有眼痛、流泪、结膜充血的症状;早期有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重者引起中毒性肝炎,个别可发生肾脏损害。LD50为2 290 mg/kg(大鼠经口)。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本品易燃,具刺激性,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燃烧爆炸的危险。氨水:35%水溶液,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吸入后对鼻、喉和肺有刺激性,引起咳嗽、气短和哮喘等;重者发生喉头水肿、肺水肿及心、肝、肾损害。慢性影响:反复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支气管炎;可致皮炎。不燃,具腐蚀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三氧化硫:无色液体或者无色至白色晶体,有发烟、吸湿特性。蒸气比空气重。α体、β体和γ体的熔点分别为62℃、3 3℃和17℃ 。该物质是一种强氧化剂,与可燃物质和还原性物质以及有机化合物激烈反应,有着火和爆炸危险。与水和潮湿空气激烈反应,生成硫酸。水溶液是一种强酸,与碱激烈反应。该物质可通过吸入其蒸气和食用吸收到体内。20℃时该物质蒸发,迅速达到空气中有害污染浓度。该物质腐蚀眼睛、皮肤和呼吸道。食入有腐蚀性。反复或长期接触气溶胶,肺可能受损伤,并有牙蚀的危险。含三氧化硫的强无机酸雾是人类致癌物。不可燃。受热引起压力升高,容器有爆裂危险。在火焰中释放出刺激性或有毒烟雾(或气体)。二氯亚砜:无色至浅黄或浅红色发烟液体。有窒息气味。加热至140℃以上分解成氯气、二氧化硫和氯化硫,遇水水解成二氧化硫和盐酸。能与苯、氯仿混溶。相对密度1.638。熔点-104.5℃,沸点76℃。有催泪性和腐蚀性。贮存:密封阴凉干燥保存。按《危险货物品名表》,属酸性腐蚀品。对氨基苯磺酰胺:白色颗粒或粉末状结晶,无臭,味微苦。熔点165~166℃ 。接触磺胺类的工人,有干咳、食欲不振、口中有恶味、头痛、头晕、易疲乏、精神萎靡、工作后思睡等症状。遇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氮氧化物和氧化硫。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和土壤可造成污染。遇明火、高热可燃。其粉体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当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星会发生爆炸。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 LD50为3 900 mg/kg(大鼠经口);3 000 mg/kg(小鼠经口);1 300 mg/kg(兔经口)。


【问题】


1.项目运行期主要环境影响因素有哪些?


2.项目环境空气质量调查应调查哪些因子?如建设地区没有其他的地方性大气污染物评价标准,项目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应选用哪些?分别适用于哪些废气排放?


3.项目涉及哪些危险物质?按《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可分为哪些功能单元?重大危险源存在哪些重大事故风险?项目环境风险评价进行的环境敏感性调查应调查哪些内容?


4.项目排放的生产废水,未处理前如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来划分,水质复杂程度如何?项目排水系统、废水处理设施应采取哪些应急措施来避免事故废水排放对地表水的重大环境影响?



答案:
解析:

1.答:项目运行期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有:锅炉烟气和工艺废气排放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恶臭物质(氨、氯苯等)排放造成的异味影响,废水排放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对声环境的影响,对土壤和地下水的影响以及环境风险。


2.答:项目环境空气质量调查应调查常规因子和项目特征因子。常规因子包括TSP(或PM10)、SO2、NO2、CO,项目特征因子包括氯化氢、氨气、氯苯;如建设地区没有其他的地方性大气污染物评价标准,应选用项目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锅炉烟气排放适用于《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01),氨废气排放应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4554-93),氯苯、HCl废气排放应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 16297-1996)(二级)。


3.答:项目涉及的危险物质主要有氯苯、氨水、盐酸、三氧化硫、二氯亚砜和对氨基苯磺酰胺等,按《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进行环境风险评价时,项目厂区可分为储罐区、库房区和生产车间三个包含危险物质的功能单元。项目的事故风险主要是氯苯、氨水、二氯亚砜泄漏以及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引起的上述物质大量挥发有毒有害气体的环境风险,以及前述的危险物质大量进入水环境的环境风险。项目环境风险评价进行的环境敏感性调查应包括:①明确各环境保护目标与危险源之间的距离、方位;②项目选址选线是否位于江河湖海沿岸,环境风险是否涉及临近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重要渔业水域、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等区域,按环境风险涉及的范围进行排查,明确保护级别;③人口集中居住区和社会关注区(如学校、医院等)按5km排查,查明人口分布,核对厂址合理性论证是否充分。


4.答:项目排放的生产废水处理前含有酸、持久性污染物(难降解的有机物)、非持久性污染物(可降解的有机物)三类污染物,如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来划分,属于水质复杂的水。如在污水处理设施出现故障或事故的情况下直接排放,会对水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发生火灾等事故状态下,消防废水也会含有酸、氯苯等有机物,而且浓度很高。因此应该确保项目污水装置的处理能力、保障调节池的容量,设置监控池或根据消防水量的预测,设立功能和容量满足要求的消防水收集系统和事故应急水池。各清水、污水、雨水管网的最终排放口与外部水体间应安装切断设施和切换到事故应急水池的设施,储罐区应设置围堰等。





1.《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四、环境影响识别、预测与评价(1)识别环境影响因素与筛选评价因子;(2)判断建设项目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分析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项目运行期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考虑主要污染物(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等)排放对各个环境要素(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土壤和地下水、生态)等可能的影响。对于本项目中存在的有明显异味的恶臭物质(氨、氯苯等)应考虑其造成的异味影响;对于存在危险源的项目,还要考虑环境风险对环境可能的潜在危害,这也是一种环境“影响”。


2.《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四、环境影响识别、预测与评价(1)识别环境影响因素与筛选评价因子;(3)选用评价标准”环境空气质量调查与评价的因子包括常规因子和项目特征因子。本项目也有锅炉烟气的排放,因此应该调查常规因子。项目特征因子当然更是调查的重点。如需监测,监测布点应以《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08)为依据进行。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少于10个;二级评价项目不少于6个;三级评价项目如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则可不再安排监测,否则可布置2~4个监测点。监测制度一级评价项目不得少于二期(夏季、冬季),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也可做两期。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做一期监测。每期监测期至少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监测设备为空气自动监测设备,在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条件时,一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应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时,05时,08时,1 1时,1 4时,1 7时,20时,23时8个小时质量浓度值;二级和三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应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时,08时,1 4时,20时4个小时质量浓度值。监测方案类考题在前两年的考试中出现过,应引起重视。为方便考生记忆,大气监测布点原则简要总结为:一级冬夏测7天,兼顾均匀布10点。二级不利布6点,连续监测也7天。三级监测可放宽,要布2至4个点。化工石化及医药类项目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应注意不同类型污染物的选取,锅炉烟气、恶臭物质、工业炉窑废气和工艺上其他废气排放应注意区分。特别是恶臭物质要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3.《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五、环境风险评价(1)识别重大危险源并描述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笔者认为,依现在颁行的《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环境风险后果偏重于人员伤亡。因此危险物质的筛选偏重于急性、毒性和易燃易爆性。而松花江污染事故发生后的一系列风险管理的政策表明,造成环境质量严重恶化也应该是环境风险评价中不可忽视的后果,因此危险物质的选取应该全面,凡是在事故状态下排放,或引起其他污染物进入大气或水环境并会引起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的物质都应被视为危险物质。因此在进行“导则与标准”或“技术方法”考试时,应严格按《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进行,而“案例分析”考试因为考试大纲没有做细致的规定,应该考虑《环境风险排查技术要点》和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的实际情况,至少不应遗漏。对于评价范围和环境敏感性调查范围,《导则》中规定,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为一级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距离源点不低于5 km,二级为不低于3 km。而《环境风险排查技术要点》要求化工石化项目均应排查5 km范围内的人口集中居住区和社会关注区(如学校、医院等)。这两个并不矛盾,一个是事故排放下大气环境影响的范围;另一个是调查环境敏感性的范围。举一反三:《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中解释:“功能单元,至少应包括一个(套)危险物质的主要生产装置、设施(容器或管道)及环保处理设施,或同属于一个工厂且边缘距离小于500 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每一个功能单元要有边界和特定的功能,在泄漏事故中能有和其他单元分割开的地方。”本项目厂区平面布置中能满足上述“至少应包括一个(套)危险物质的主要生产装置、设施(容器或管道)及环保处理设施”的有储罐区、生产车间和危险品及成品库房。而且它们之间有明显的边界和特定的功能,并且泄漏事故发生时能通过厂区道路互相分割开。因此可划分为三个包含危险物质的功能单元。划分了功能单元,才能判定重大危险源。对重大危险源的判定2008年考试大纲做了强调,一定要理解临界量的含义,可以参照《导则》的附录临界量并结合《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0)来确定临界量。如果出题的话一般会给出临界量,这个判别不难,大于等于临界量即为重大危险源,难点在于功能单元的划分和界定。


4.《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五、环境风险评价(2)提出减缓和消除事故环境影响的措施”。事故状态下排放的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防范措施在实际环评工作中已经成为一个重点。尤其是事故废水,以消防废水为主,可能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的危险物质。这里根据《环境风险排查技术重点》的有关内容,做了一些回答,以备万一。无论出什么形式的考题,都要把握住事故废水(尤其是消防废水)中含有哪些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后会造成何种程度的影响,事故废水向外环境排放的切断措施、收集措施和处理处置措施。这些是事故应急预案中的重要内容。减缓和消除事故环境影响的措施主要应从最大可信事故一旦发生对环境的危害后果最低来考虑。笔者认为应从事前和事后应急两方面去考虑。事前主要从选址选线上避开环境敏感目标,例如人口密集区、重点保护的水域等;事后主要从应急预案来考虑,应急预案不仅仅要以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危害作为出发点,还要关注事故状态下特殊污染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申请资质的机构提供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的虚假材料,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 ,下列处理正确的是( ) 。
A 该机构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资质
B 该机构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资质
C 相关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三年内不得作为资质申请时配备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编制主持人或者主要编制人员
D 相关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一年内不得作为资质申请时配备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编制主持人或者主要编制人员

答案:A,C
解析:
这是一道实务题,在环保部的审查中会碰见这类申请单位。中请资质的机构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的,环境保护部不予受理资质申请或者不予批准资质。该机构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资质。申请资质的机构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资质的,由环境保护部撤销其资质,该机构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资质。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