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用甲种比重计测定的读数需要经过()校正计算后,才能换算成土粒含量

  • A、分散剂
  • B、温度计
  • C、时间
  • D、温度

参考答案

更多 “用甲种比重计测定的读数需要经过()校正计算后,才能换算成土粒含量A、分散剂B、温度计C、时间D、温度” 相关考题
考题 三点校正法测定维生素A醋酸酯含量时的换算因数( )。

考题 工程用土按不同粒组的相对含量分为:粗粒土,中粒土,细粒土。()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考题 比重计法进行土的颗粒分析时,直径计算系数K值与( )有关。 A.土粒比重 B.悬液温度 C.土粒沉降时间 D.悬液浓度

考题 土的性能指标中,一部分可通过试验直接测定,其余需要由试验数据换算得到。下列指标中,需要换算得到的是(  )。 A. 土的密度 B. 土粒密度 C. 土的含水率 D. 土的孔隙率

考题 下面有关阿培折光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读数至0.01B.读数至0.0001C.读数范围1.3~1.7D.测定时温度应为20℃±0.5℃E.读数用校正用棱镜或水进行校正

考题 在土壤质地测定过程中,在计划读数时间到达前()S,将比重计轻轻插入悬液中,测记比重计读数。A1B5C20SD60S

考题 旋光度测定法,应使用测定管长度为()(如使用其他管长,应进行换算),测定温度为()℃。使用读数至()°并经过检定的旋光仪。

考题 土壤有机碳含量折算成有机质含量的换算系数为()。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时,外加热重铬酸钾容量法的氧化率校正系数为(),水合热重铬酸钾容量法的氧化率校正系数为()

考题 紫外法测定维生素A含量时,测得λmax在330nm,A/A328比值中有一个比值超过了规定值±0.02,应采取什么方法测定?()A、多波长测定B、取A328值直接计算C、用皂化法(第二法)D、用校正值计算E、比较校正值与未校正值的差值后在决定

考题 用三点校正法测定维生素A醋酸酯含量时,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维生素A可与三氯化锑反应显蓝色B、换算因素为0.1939C、当最大吸收波长在326~329nm之间时,一定不需皂化处理D、当校正吸收度与未校正吸收度之差在未校正吸收度的±3.0%以内时,使用未校正吸收度计算含量E、杂质吸收在测定波长范围内为曲线吸收

考题 全乳固体的计算公式()(T:全乳固体含量,L:比重计读数,F://乳汁率)

考题 凯氏定氮法测定小麦中的粗蛋白含量,其中氮换算成蛋白质含量的校正因子是多少?

考题 用比重计法在对土进行颗粒分析的试验中,土粒越大,下沉速率()。

考题 比重计法土粒粒径计算系数k值与()有关。A、土粒比重B、土粒沉降时间C、悬液温度D、悬液浓度

考题 应用“比重计法”进行颗粒分析时,土粒粒径的计算与()有关。A、土粒体积B、土粒沉降距离C、土粒沉降时间D、土粒比重

考题 集装箱计算单位换算成6.1m(20ft)用()表示,换算成12.2m(40ft)用()表示。

考题 下面有关阿培折光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读数至0.01B、读数至0.0001C、读数范围1.3~1.7D、测定时温度应为20℃±0.5℃E、读数用校正用棱镜或水进行校正

考题 工程上一般用土按不同粒组的相对含量分为()A、巨粒土和含巨粒土B、砾类土C、粗粒土D、细粒土E、砂类土

考题 当粗粒土中细粒土含量大于15%时必须做塑液限测定

考题 单选题土的性能指标中,一部分可通过试验直接测定,其余需要由试验数据换算得到。下列指标中,需要换算得到的是(  )。[2018年真题]A 土的密度B 土粒密度C 土的含水率D 土的孔隙率

考题 多选题工程上一般用土按不同粒组的相对含量分为()A巨粒土和含巨粒土B砾类土C粗粒土D细粒土E砂类土

考题 填空题全乳固体的计算公式()(T:全乳固体含量,L:比重计读数,F://乳汁率)

考题 单选题用三点校正法测定维生素A醋酸酯含量时,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 维生素A可与三氯化锑反应显蓝色B 换算因素为0.1939C 当最大吸收波长在326~329nm之间时,一定不需皂化处理D 当校正吸收度与未校正吸收度之差在未校正吸收度的±3.0%以内时,使用未校正吸收度计算含量E 杂质吸收在测定波长范围内为曲线吸收

考题 填空题用比重计法在对土进行颗粒分析的试验中,土粒越大,下沉速率()。

考题 填空题土壤有机碳含量折算成有机质含量的换算系数为()。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时,外加热重铬酸钾容量法的氧化率校正系数为(),水合热重铬酸钾容量法的氧化率校正系数为()

考题 多选题应用“比重计法”进行颗粒分析时,土粒粒径的计算与()有关。A土粒体积B土粒沉降距离C土粒沉降时间D土粒比重

考题 多选题比重计法土粒粒径计算系数k值与()有关。A土粒比重B土粒沉降时间C悬液温度D悬液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