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拉延模具的调整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正确的顺序是()。 1)调整凸模、压边圈尺寸及外观稳定; 2)抛光压料面及拉伸筋(拉伸槽)和凹模圆角等工作面; 3)按凸模研磨调整凹模,同时调整凸模凹模之间料厚和间隙; 4)用原坯料试冲调整拉伸模,消除缺陷,确定定位具位置。 5)研磨调整压料圈及凹模压料面和拉伸筋(拉伸槽)。

  • A、15324
  • B、15234
  • C、13524
  • D、12534

参考答案

更多 “ 拉延模具的调整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正确的顺序是()。 1)调整凸模、压边圈尺寸及外观稳定; 2)抛光压料面及拉伸筋(拉伸槽)和凹模圆角等工作面; 3)按凸模研磨调整凹模,同时调整凸模凹模之间料厚和间隙; 4)用原坯料试冲调整拉伸模,消除缺陷,确定定位具位置。 5)研磨调整压料圈及凹模压料面和拉伸筋(拉伸槽)。A、15324B、15234C、13524D、12534” 相关考题
考题 大型凸、凹模采用镶拼结构的目的有()。 A.节约贵重模具钢,便于机械加工B.减少锻造热处理的困难,提高模具制造精度C.便于装配调整与维修D.以上都可以

考题 维修拉延模时,拉深间隙太小引起拉深件底部圆角处材料变薄故障的修理方法是( )。 A、修磨凸模B、修磨凹模C、加大拉深间隙D、重新调整定位装置

考题 锅炉负荷增加时、一般调整的顺序是;先调整送风量、在调整引风量、最后调整燃料量。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考题 大型凸、凹模采用镶拼结构的目的有()。A、节约贵重模具钢,便于机械加工B、减少锻造热处理的困难,提高模具制造精度C、便于装配调整与维修D、以上都可以

考题 气门间隙的调整一般可采用()。A、两次调整法B、一次调整法C、逐缸调整法D、顺序调整法

考题 凹模是上模,压料圈和凸模是下模,利用压床气垫将力经过托传递给压料圈,从而使坯料拉深成型所使用的模具就电单动拉延模。

考题 关于工艺切口说法错误的是()。A、工艺切口一般作在拉延件的废料区域B、废料不分离,和拉延件一起退出模具C、工艺切口一般在拉延到底时做出

考题 冲裁模凸、凹间隙的调整是在上、下模分别装好后,一般先将凹模固定,然后再通过改变()来进行。A、凸模的位置B、凸模的尺寸C、凸模的形状D、模具闭合高度

考题 对于无导柱的模具,凸、凹模的配合间隙是在模具安装到压力机前就要进行调整。

考题 原则上拉弯模具只需凸模,因而不需要像一般弯曲模那样调整模具间隙。

考题 导柱模的优点是凸模与凹模之间的间隙(),且模具安装调整方便,冲出的制件精度高。

考题 通过调试,整形模具可以弥补拉延产生的波浪缺陷。

考题 维修拉延模时,凹模或压边圈表面不光滑引起拉深件破裂或有裂纹故障的修理方法是()。A、修磨凸模B、调整压边力C、加大拉深间隙D、修光凹模或压边圈表面

考题 冷冲模一般可先将凹模固定,通过改变凸模的位置来()。A、调整间隙B、调整位置C、调整方向D、找正凹模

考题 调整冲裁模凸模与凹模的间隙可用(),即将模具翻过来把()夹在虎钳上,用手灯照射,从()观察间隙大小和是否均匀。

考题 主轴轴承的调整顺序,一般应先调整游动支座,再调整固定支座。

考题 以下关于拉延冲压方向的描述正确的是()。A、冲压方向设置尽可能保证零件在最大压料面状态下拉延;B、凸模开始拉延时与坯料的接触面积尽量大;C、凸模开始拉延时与坯料的接触地方尽量在中间部位;接触的地方尽量多且分散,最好同时接触;D、压料面各部位进料阻力要均匀。

考题 拉延过程中的润滑目的是降低材料与模具间的有害磨擦系数,从而使拉深力;降低提高材料的变形程度,降低了极限拉延系数。

考题 拉延油一般应刷在凹模和材料之间,其凸模可不必涂拉延油。

考题 凹模是下模,压料圈和凸模是上模,利用双动压床的外滑块固定压料圈,内滑块固定凸模,从而使坯料拉深成型所使用的模具就叫双动拉延模。

考题 V型件自由弯曲模是通过调整凸模的()位置来保证工件的形状。因此一套模具能加工各种不同()和多种()及()的工件。

考题 拉延模成型模及整形模中一般都设计有终压痕凸模,按照大众标准39V863其凸模压印高出模具的安装表面()。A、0.3+0.1B、0.4+0.1C、0.3±0.1D、0.4±0.1

考题 主轴轴承的调整顺序,一般应先调游动支座,再调整固定支座。

考题 在拉延模的常见故障中,拉延模中凸、凹模间隙过大,将会导致拉延后工件()。A、起皱B、破裂C、端面鼓起D、表面擦伤

考题 喷油泵总成的调试顺序一般为:先调整(),再调整(),最后调整()。

考题 填空题调整冲裁模凸模与凹模的间隙可用(),即将模具翻过来把()夹在虎钳上,用手灯照射,从()观察间隙大小和是否均匀。

考题 单选题四轮定位的调整过程,按以下内容,一般调整顺序依次是()。 I—后轮前束; II—前轮前束; III—后轮外倾角; IV—前轮主销后倾角/车轮外倾角。A I—II—III—IVB III—I—IV—IIC IV—II—III—ID III—IV—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