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蓄电池完全充满电后其电解液的密度通常为()g/cm3.

A.0.917

B.1.1

C.1.18

D.1.27


参考答案和解析
1.27
更多 “蓄电池完全充满电后其电解液的密度通常为()g/cm3.A.0.917B.1.1C.1.18D.1.27” 相关考题
考题 铁路客车使用的铅蓄电池,电解液为稀硫酸,其密度一般为()。 A.1.05g/cm3B.1.10g/cm3C.1.26g/cm3D.1.40g/cm3

考题 为什么铅酸蓄电池电解液通常采用的密度为1.150~1.300g/cm3?

考题 二碘甲烷的密度是2.95g/Cm3.

考题 测量蓄电池电解液的密度,为了测试准确,蓄电池必须处于()状态。A、充电B、放电C、静止D、浮充。

考题 铁路客车使用的铅蓄电池,电解液为稀硫酸,其密度一般为()A、1.05g/cm’B、1.10g/cm’C、1.26g/cm’D、l40g/cm’

考题 蓄电池的电解液密度为()g/cm3。

考题 异丙醇和水所制成的溶液体系的密度为()g/cm3.

考题 对新的酸性蓄电池充电,在加满电解液后通常需要等待4小时,目的是()A、保证酸性蓄电池的活性物质被电解液浸透B、便于化学反应进行得更彻底C、为了让电解液冷却D、A+B+C

考题 在对新酸性蓄电池充电前,加满电解液后一般停留4小时,其目的是().A、保证铅酸电池的活性物质被电解液浸透B、便于使化学反应进行的更彻底C、为了使电解液降温D、以上都是

考题 蓄电池充满电的特征是()。A、出现沸腾现象B、电解液密度上升至最大且稳定C、电压上升至最大且稳定D、蓄电池端电压为14V且稳定E、蓄电池电压为12V

考题 铅蓄电池的密度温度系数β的单位是()。A、无单位B、g/cm3C、g/cm3.℃D、kg/cm3.℃

考题 在低温环境下,需要调整蓄电池电解液的密度。密度值为()。A、1.18G/立方厘米B、1.28G/立方厘米C、1.38G/立方厘米

考题 蓄电池电解液密度越大,其容量越大。

考题 摩托车常用的干荷蓄电池在使用前,里面()。A、装满电解液B、有一半电解液C、没有电解液D、电解液离极板10-15mm

考题 蓄电池充电的情况下,当电解液温度为20℃时,电解液的密度为()。A、1.240g/cm3B、1.300g/cm3C、1.260g/cm3D、1.280g/cm3

考题 已知汽车铅蓄电池电解液的密度为1.26g/cm3当温度上升20℃后,电解液密度约为()。A、1.16B、1.20C、1.24D、1.27

考题 汽车铅酸蓄电池电解液的电阻,与电解液的密度关系是()。A、电解液的密度越小,电解液的电阻越小B、电解液的密度越小,电解液的电阻越大C、电解液的密度为1.20时,电解液的电阻最小D、电解液的密度为1.26时,电解液的电阻最大

考题 为保证蓄电池在低温环境下正常工作,应采用低密度电解液,充注蓄电池。

考题 判断题在室温时,用密度计测得蓄电池的电解液密度为1.16g/cm3,其充电程度为充足。A 对B 错

考题 单选题在室温200C时,用密度计测得四只蓄电池的电解液密度分别为以下四种蓄电池,试判断其中充电程度最足的是()A 电解液密度为1.26B 电解液密度为1.16C 电解液密度为1.06D 电解液密度为0.96

考题 判断题蓄电池电解液密度为1.23g/cm3时,蓄电池贮存电量最大。A 对B 错

考题 单选题新蓄电池加满电解液后应停留()。A 4hB 8hC 10hD 12h

考题 填空题蓄电池电解液密度冬季充足电时为()、蓄电池电解液密度夏季充足电时为()。

考题 填空题电解液的电阻()。如6-Q-75型铅酸蓄电池在温度为+40℃时的内阻为()Ω,而在-20℃时内阻为()Ω,可见,内阻随温度降低而增大;电解液密度为()g/cm3(15℃)时其电阻最小。同时,在该密度下,电解液的()也比较小。密度过高、过低时,电解液的电阻都会()。因此,适当采用()电解液和()电解液温度,对降低蓄电池内阻、提高起动性能十分有利。

考题 单选题在对新酸性蓄电池充电前,加满电解液后一般停留4小时,其目的是().A 保证铅酸电池的活性物质被电解液浸透B 便于使化学反应进行的更彻底C 为了使电解液降温D 以上都是

考题 单选题对新的酸性蓄电池充电,在加满电解液后通常需要等待4小时,目的是()A 保证酸性蓄电池的活性物质被电解液浸透B 便于化学反应进行得更彻底C 为了让电解液冷却D A+B+C

考题 单选题干荷蓄电池在使用前,里面()。A 装满电解液;B 有一半电解液;C 没有电解液;D 电解液离极板10~15mm

考题 单选题铅蓄电池的密度温度系数β的单位是()。A 无单位B g/cm3C g/cm3.℃D kg/c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