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中国读者对英国作家奈保尔作品的阅读,有些( ):他的写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他在文字中所透露出的对第三世界文明的观察,已经在国际上讨论了几十年;但是,直到2001年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才仿佛具有了可以出现在中国读者眼前的某种( )。

A.反常优势
B.冷淡契机
C.消极魅力
D.迟缓资格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一空。根据“:”可知,后文对所填词语进行解释说明。后文提到“他的写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他在文字中所透露出的对第三世界文明的观察,已经在国际上强烈讨论了几十年”,随后通过转折关联词“但是”强调,直到2001年,奈保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才出现在中国读者眼前。这说明中国读者对奈保尔的阅读比较滞后、多年后才进行。D项“迟缓”指缓慢,符合中国读者对奈保尔的阅读在多年后才开始的语境。A项“反常”指异常,跟正常情况不同;B项“冷淡”指冷落、怠慢、不亲热;C项“消极”指否定的,反面的,消沉的。三者均没有“滞后”之意,排除A项、B项和C项。答案锁定D选项。
第二步,验证第二空。“资格”指所应具备的条件,照应前文提到的“直到2001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也就是获得诺奖之后他才仿佛有了“资格”,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D选项。
更多 “中国读者对英国作家奈保尔作品的阅读,有些( ):他的写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他在文字中所透露出的对第三世界文明的观察,已经在国际上讨论了几十年;但是,直到2001年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才仿佛具有了可以出现在中国读者眼前的某种( )。A.反常优势 B.冷淡契机 C.消极魅力 D.迟缓资格” 相关考题
考题 《河湾》是奈保尔的代表作品之一。()

考题 奈保尔是印度裔的英国小说家。()

考题 勒·克莱齐奥摘取2008 年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算是个“爆冷”的消息,毕竟,尽管在将近20 年 的时间里,他的作品只零零星星地在国内图书市场上出现过,尽管他是中国最早译介过来的法国当代作 家之一,国内读者对他的认识怕是还停留在名字的阶段,甚至仅仅是名字,因为是相当一级的法国文学 爱好者才听说过。这既不说明读者无知,也不说明诺贝尔奖有所谓的“独特品味”,而只是说明一直存在 的文学与大众文化的差距而已,差距本身并没有高低之别。 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A.获诺贝尔奖的作品大多曲高和寡 B.勒·克莱齐奥的作品在国内不畅销 C.“独特品味”使诺贝尔奖脱离大众文化 D.国内读者对诺贝尔奖作品了解较少

考题 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马尔克斯居然还能写出《一场事先张扬的人命案》这样一个叙述紧凑、引人人胜的故事,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实在令人吃惊。上述评论所依赖的假设是:A.马尔克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B.作家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的所有作品都会令人惊讶。C.马尔克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所写的作品仍然相当引人入胜。D.作家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几乎不能再写出引人人胜的作品。

考题 等到贝克特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20世纪60年代已接近尾声了。他的一生不是在等待,就是在被等待。作为《等待戈多》的作者,虽然最终没有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不过,他也没有拒绝奖金,否则他就成了萨特。根据这段文字,可以推出( )。A.萨特没有出席颁奖典礼 B.萨特20世纪60年代获得诺贝尔奖 C.《等待戈多》写作于20世纪60年代 D.贝克特因《等待戈多》获得诺贝尔奖

考题 勒*克莱齐奥摘取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算是个“爆冷”的消息。毕竟,尽管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他的作品只零零星星地在国内图书市场上出现过;尽管他是中国最早译介过来的法国当代作家之一,国内读者对他的认识怕是还停留在名字的阶段。甚至仅仅是名字,也是相当一级的法国文学爱好者才听说过。这既不说明读者无知,也不说明诺贝尔奖所谓的“独特品味”,而只是说明一直存在的文学与大众文化的差距而已,差距本身并没有高低之别。 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A. 获诺贝尔奖的作品大多曲高和寡 B. 勒*克莱齐奥的作品在国内不畅销 C. “独特品味”使诺贝尔奖脱离大众文化 D. 国内读者对诺贝尔奖获奖作品了解较少

考题 在获得诺贝尔奖后,马尔克斯居然还能写出《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这样一个叙述紧凑,引人人胜的故事,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实在令人吃惊。 上述评论所依据的假设是:A.马尔克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B.作家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的所有作品都会令人惊讶 C.马尔克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所写的作品仍然相当引人人胜 D.作家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几乎不能再写出引人人胜的作品

考题 中国作家莫言凭借《丰乳肥臀》 《蛙》等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得奖后,他的作品集在国内多个城市被抢购一空,成为近期最畅销书籍后,又开始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深受国外读者追捧。 由此可以推出: A诺贝尔文学奖是评判文学作品优劣的准绳 B国内外读者对诺贝尔奖的审评结果格外看重 C越来越多的读者喜欢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题材 D越来越多的外国作家对中国文化感兴趣

考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10月11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自己则说:“土是我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他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他将青春的经验和在家乡的经历放置在了作品中。 莫言的成功首先是他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极具浪漫主义风格,能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传播给整个世界,适合中国读者的口味,适合评委的味口,也适合全世界读者的口味。其次是随着中文在世界上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外开始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最后也不能排除电影《红高梁》在世界上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红高梁》电影在世界上的成功,也就没有莫言的今天。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

考题 中国作家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的作品,以民间传说、故事作为其文学创作的重要来源,始终以其生长的乡村故土作为叙述的根基与精神家园,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他的创作手法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和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的影响;其作品内容直抵中国农民命运的重大命题,闪烁着人性光芒,表达了全人类共同情感。他的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瑞典等多国文字,赢得了世界文坛的尊重。 结合材料,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说明莫言获奖对我国文学创作的启示。

考题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莫言的作品之所以被世界读者认可,是因为他始终密切关注着中国的社会课题,并对各种时代的“关口”作出了积极的回应;是因为他一直站在人的立场写作,歌颂了生活在故乡土地上那些平凡而又历经灾难的生命;还因为他在立于本土文化的根基上,善于借鉴欧美、拉美等现代文学的养分。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相关知识,说明莫言为什么要“歌颂生活在故乡土地上哪些平凡而又历经灾难的生命”。

考题 ()是19、20世纪之交法国著名作家。他为儿童读者写了不少的散文、童话,其代表性散文有《过草场》、《一个孩子的宴会》等。他于1921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考题 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位英雄形象,对我国青年读者影响很大。

考题 ()是苏联儿童文学作家,致力于写作通俗科学作品,代表作品有《十万个为什么》、《不夜天》等。他的作品译介到中国已有半个多世纪,一直是广大青少年和成年读者的良师益友。

考题 判断题保尔邻居加莉亚相信保尔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并答应做他的“秘书”,帮助他工作。A 对B 错

考题 填空题()是苏联儿童文学作家,致力于写作通俗科学作品,代表作品有《十万个为什么》、《不夜天》等。他的作品译介到中国已有半个多世纪,一直是广大青少年和成年读者的良师益友。

考题 填空题()是19、20世纪之交法国著名作家。他为儿童读者写了不少的散文、童话,其代表性散文有《过草场》、《一个孩子的宴会》等。他于1921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