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偏心距e<0.1m的条形基础底面宽b=3m,基础埋深d=1.5m,土层为粉质黏土,基础底面以上土层平均重度γm=18.5kN/m3,基础底面以下土层重度γ=19kN/m3,饱和重度γsat=20kN/m3,内摩擦角标准值φk=20°,黏聚力标准值ck=10kPa,当地下水从基底下很深处上升至基底面时(同时不考虑地下水位对抗剪强度参数的影响)地基()(Mb=0.51,Md=3.06,Mc=5.66)。

  • A、承载力特征值下降8%
  • B、承载力特征值下降4%
  • C、承载力特征值无变化
  • D、承载力特征值上升3%

参考答案

更多 “ 偏心距e<0.1m的条形基础底面宽b=3m,基础埋深d=1.5m,土层为粉质黏土,基础底面以上土层平均重度γm=18.5kN/m3,基础底面以下土层重度γ=19kN/m3,饱和重度γsat=20kN/m3,内摩擦角标准值φk=20°,黏聚力标准值ck=10kPa,当地下水从基底下很深处上升至基底面时(同时不考虑地下水位对抗剪强度参数的影响)地基()(Mb=0.51,Md=3.06,Mc=5.66)。A、承载力特征值下降8%B、承载力特征值下降4%C、承载力特征值无变化D、承载力特征值上升3%” 相关考题
考题 某地层分布自上而下为①杂填土,层厚1.0m,重度γ=18kN/m3;②粉质粘土,层厚4.2m,重度γ=18.5kN/m3,承载力修正系数ηb=0,ηd=1.0,承载力特征值fak=130kPa。一矩形基础底面尺寸为4.0m×2.5m,埋深d=1.2m。计算基础底面下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考题 某浅基础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200kPa,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ηb、ηd分别为0.3、1.6,基础底面尺寸为3m×4m,埋深2m,持力层土的重度为18kN/m3,埋深范围内土的加权平均重度为17kN/m3,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  )kPa。 A、207.7 B、240.8 C、243.2 D、246.2

考题 某均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00kPa,基础深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为1.45,地下水位深2m,水位以上天然重度为16kN/m3,水位以下饱和重度为20kN/m3,条形基础宽3m,则基础埋深为3m时,按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为(  )。 A.151kPa B.165kPa C.171kPa D.181kPa

考题 某多层工业厂房采用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基础底面平面尺寸3.6mx3.6m,基础埋深1.5m;地下水位在地表下3.5m。场地表层分布有3.0m厚的淤泥,拟将基础范围的游泥挖除后换填碎石,换填厚度1.5m。厂房的基础及地质情况如图所示。 已知碎石垫层的重度为20kN/m3,承载力特征值为140kPa。试问,垫层底面处的粉质黏土层修正后的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z(kPa),最接近于下列何项数值? (A)100 (B)140 (C)176 (D)190

考题 已知某条形基础底面宽b=2.0m,埋深d=1.5m,荷载合力的偏心距e=0.05m。地基为粉质黏土,内聚力ck=10kPa,内摩擦角φk=20°,地下水位距地表1.0m,地下水位以上土的重度γ=18kN/m3,地下水位以下土的饱和重度γsat=19.5kN/m3,则可计算得地基土的抗剪强度承载力设计值最接近于(  )kPa。 A. 98.2 B. 116.7 C. 135.9 D. 152.3

考题 偏心距e<0.1的条形基础底面宽b=3m,基础埋深d=1.5m,土层为粉质黏土,基础底面以上土层平均重度ym= 18. 5kN/m3,基础底面以下土层重度y= 19kN/m3,饱和重度ysat=20kN/m3,内摩擦角标准值φk=20。,内聚力标准值ck =10kPa,当地下水从基底下很深处上升至基底面时(同时不考虑地下水位对抗剪强度参数的影响)地基 ( )。(Mb=0.51,Md=3.06, Mc =5.66) A.承载力特征值下降8% B.承载力特征值下降4% C.承载力特征值无变化 D.承载力特征值上升3%

考题 某住宅采用墙下条形基础,建于粉质黏土地基上,未见地下水,由载荷试验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为220kPa,基础埋深d=1.0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平均重度γm= 18kN/m3,天然孔隙比e=0.70,液性指数IL=0.80,基础底面以下土的平均重度γ=18.5kN/m3,基底荷载标准值为F=300kN/m3,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最接近()(承载力修正系数ηb=0.3,ηd=1.6)。 A.224kPa B.228kPa C.234kPa D.240kPa

考题 某住宅采用墙下条形基础,建于粉质黏土地基上,未见地下水,由荷载试验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为220kPa,基础埋深d=1.0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平均重度γm=18kN/m3,天然孔隙比e=0.70,液性指数,IL=0.80,基础底面以下土的平均重度γ=18.5kN/m3,基底荷载标准值为F=300kN/m,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最接近(  )kPa。(承载力修正系数ηb=0.3,ηd=1.6)A.224 B.228 C.234 D.240

考题 某矩形基础,长×宽为4m×3.5m,埋深1.2m,地下水位1.0m,地面以下0~0.8m为人工填土,天然重度为18kN/m3,0.8m以下为粘土层,孔隙比为0.80,液性指数为0.75,地下水位以上粘土层的天然重度为17.5kN/m3,地下水位以下粘土层的饱和重度为20kN/m3,已知从载荷试验确定的粘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30kPa。修正后的粘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为(  )kPa。A.130 B.150.1 C.151.6 D.153.4

考题 偏心距e<0.1m的条形基础底面宽b=3m,基础埋深d=1.5m,土层为粉质黏土,基础底面以上土层平均重度γm=18.5kN/m3,基础底面以下土层重度γ=19kN/m3,饱和重度γsat=20kN/m3,内摩擦角标准值Φk=20°,黏聚力标准值ck=10kPa,当地下水从基底下很深处上升至基底面时(同时不考虑地下水位对抗剪强度参数的影响)地基()(Mb=0.51,Md=3.06,Mc=5.66)。 A.承载力特征值下降8% B.承载力特征值下降4% C.承载力特征值无变化 D.承载力特征值上升3%

考题 某建筑物基础宽凸=3.0m,基础埋深d=1.5m,建于Φ=0的软土层上,土层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值qu=6.6kPa,基础底面上下的软土重度均为18kN/m3,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中计算承载力特征值的公式计算,承载力特征值为()。 A.10.4kPa B.20.7kPa C.37.4kPa D.47.7kPa

考题 某多层砌体结构建筑采用墙下条形基础,荷载效应基本组合由永久荷载控制,基础埋深1.5m,地下水位在地面以下2m。其基础剖面及地质条件如图1-23所示,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 基础及其以上土体的加权平均重度为20kN/m3。 假定,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F=240kN/m,力矩M=0;黏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孔隙比e=0.8,液性指数IL=0.75;淤泥质黏土层的地基承载特征值。试问,为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基础底面的宽度b (m) 取下列何项数值最为合理? (A) 1.5 (B) 2.0 (C) 2.6 (D) 3.2

考题 已知某条形基础底宽b=2.0m,埋深d=1.5m,荷载合力的偏心距e=0.05m。地基为粉质黏土,黏聚力ck=10kPa,内摩擦角φk=20°,地下水位距地表1.0m,地下水位以上土的重度γ=18kN/m3,地下水位以下土的饱和重度γsat=19.5kN/m3,则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fa最接近于(  )kPa。A.98.2 B.116.7 C.135.9 D.152.3

考题 某均质淤泥质土场地中有一独立基础,基础底面尺寸为2.0m×2.0m,埋深为1.5m,荷载作用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顶面受到上部结构的荷载为800kN,基础与地基土的平均重度为20kN/m3,土层重度为γ=19kN/m3,承载力特征值为45kPa,地下水埋深为4.5m,如采用砾砂土做垫层,垫层厚度为()。A、1.5mB、2.0mC、2.5mD、3.0m

考题 某场地,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的土层承载力特征值fak=180 kPa,建筑基础采用独立基础,尺寸为4.0×4.0m,底面埋深为1.2m,持力层为粘粒含量为14%的粉土,粉土容重为20kN/m3,0-1.2m土层的平均容重为19 kN/m3,请计算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fa=fak+ηbγ(b-3)+ηdγm(d-0.5),其中ηb=0.5,ηd=2.0)

考题 某均质黏性土场地中建筑物采用条形基础,基础底面宽度2.0m,埋深为1.5m,基础线荷载为500kN/m,土层天然重度为19kN/m3,承载力特征值fak=130kPa,采用2.0m厚的粗砂垫层,垫层重度18kN/m3,场地中地下水埋深为4.0m。按规范JGJ79-2002计算。垫层底面尺寸宜为()。A、4.41mB、4.61mC、4.81mD、5.0m

考题 ]某均质黏性土场地中建筑物采用条形基础,基础底面宽度2.0m,埋深为1.5m,基础线荷载为500kN/m,土层天然重度为19kN/m3,承载力特征值fak=130kPa,采用2.0m厚的粗砂垫层,垫层重度18kN/m3,场地中地下水埋深为4.0m。按规范JGJ79-2002计算。垫层底面处径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z为()。A、187kPaB、196kPaC、196.5kPaD、200kPa

考题 某住宅采用墙下条形基础,建于粉质黏土地基上,未见地下水,由载荷试验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为220kPa,基础埋深d=1.0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平均重度γm=18kN/m3,天然孔隙比e=0.70,液性指数IL=0.80,基础底面以下土的平均重度γ=18.5kN/m3,基底荷载标准值为F=300kN/m3,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最接近()(承载力修正系数ηb=0.3,ηd=1.6)。A、224kPaB、228kPaC、234kPaD、240kPa

考题 某建筑物基础宽凸=3.0m,基础埋深d=1.5m,建于φ=0的软土层上,土层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值qu=6.6kPa,基础底面上下的软土重度均为18kN/m3,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计算承载力特征值的公式计算,承载力特征值为()。A、10.4kPaB、20.7kPaC、37.4kPaD、47.7kPa

考题 单选题某住宅采用墙下条形基础,建于粉质黏土地基上,未见地下水,由载荷试验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为230kPa。基础埋深d=1.2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平均重度γ=18kN/m3,天然孔隙比e=0.70,液性指数IL=0.8,基础底面以下土的平均重度γ=18.5kN/m3,基底荷载标准值为F=400kN/m2,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最接近于()kPa。(承载力修正系数ηb=0.3,ηd=1.6)A 220B 240C 250D 260

考题 单选题某建筑物基础尺寸为16m×32m,基础底面埋深为4.4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值为13.3kN/m3。基底以下持力层为粉质黏土,浮重度为9.0kN/m3,内摩擦角标准值K=18°,黏聚力标准值CK=30kPa。根据上述条件,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的计算公式确定该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最接近于()数值。()A 392.6kPaB 380.2kPaC 360.3kPaD 341.7kPa

考题 单选题某承重砖墙混凝土基础的埋深为1.5m,墙体大放脚底面宽度b0=0.84m。上部结构传来的轴向压力F=200kN/m。持力层为粉质黏土,其天然重度γ=17.5kN/m3,孔隙比e=0.843,液性指数IL=0.76,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50kPa,地下水位在基础底面以下。经深宽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最接近下列()数值A 150kPaB 163kPaC 178kPaD 187kPa

考题 单选题偏心距e0.1m的条形基础底面宽b=3m,基础埋深d=1.5m,土层为粉质黏土,基础底面以上土层平均重度γ=18.5kN/m3,基础底面以下土层重度γ=19kN/m3,饱和重度γsat=20kN/m3。内摩擦角标准值K=20°,内聚力标准值K=10kPa,当地下水从基底下很深处上升至基底面时(同时不考虑地下水位对抗剪强度参数的影响)地基承载力特征值()。(Mb=0.51,Md=3.06,Mxc=5.66)()A 下降9%B 下降4%C 无变化D 上升3%

考题 单选题某均质黏性土场地中建筑物采用条形基础,基础底面宽度2.0m,埋深为1.5m,基础线荷载为500kN/m,土层天然重度为19kN/m3,承载力特征值fak=130kPa,采用2.0m厚的粗砂垫层,垫层重度18kN/m3,场地中地下水埋深为4.0m。按规范JGJ79-2002计算。垫层底面宽度不宜小于()。A 3.5mB 3.7mC 4.1mD 4.3m

考题 单选题已知某条形基础底面宽2.0m,基础埋深1.5m,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基础底面竖向力的合力偏心距e=0.05m,地基为均质粉质黏土,地下水位位于基底下3.5m,基础底面下土层的黏聚力c=10kPa,内摩擦角φ=20°,土的重度γ=18kN/m3,则该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为()kPa。()A 142.60B 156.58C 162.74D 175.51

考题 单选题某住宅采用墙下条形基础,建于粉质黏土地基上,未见地下水,由载荷试验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为220kPa,基础埋深d=1.0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平均重度γm=18kN/m3,天然孔隙比e=0.70,液性指数IL=0.80,基础底面以下土的平均重度γ=18.5kN/m3,基底荷载标准值为F=300kN/m,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最接近(  )kPa。(承载力修正系数ηb=0.3,ηd=1.6)A 224B 228C 234D 240

考题 单选题偏心距e<0.1m的条形基础底面宽b=3m,基础埋深d=1.5m,土层为粉质黏土,基础底面以上土层平均重度γm=18.5kN/m3,基础底面以下土层重度γ=19kN/m3,饱和重度γsat=20kN/m3,内摩擦角标准值φK=20°,内聚力标准值ck=10kPa,当地下水从基底下很深处上升至基底面时(同时不考虑地下水位对抗剪强度参数的影响)地基(  )。(Mb=0.51,Md=3.06,Mc=5.66)A 承载力特征值下降9%B 承载力特征值下降4%C 承载力特征值无变化D 承载力特征值上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