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20 世纪初期,中国曾“以俄为师”。这里的“俄”通常是指
①沙俄 ②苏俄 ③苏联 ④独联体 ⑤俄罗斯

A.①② B.②⑤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
更多 “20 世纪初期,中国曾“以俄为师”。这里的“俄”通常是指 ①沙俄 ②苏俄 ③苏联 ④独联体 ⑤俄罗斯 A.①② B.②⑤ C.②③ D.③④” 相关考题
考题 20世纪初欧洲列强间最主要的矛盾是:()A.法德矛盾B.俄奥矛盾C.英德矛盾D.德俄矛盾

考题 十九世纪晚期,俄奥矛盾主要表现在()。A.争夺巴尔干半岛B.争夺突尼斯C.奥德结盟反俄

考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大陆上最具竞争力的大国是()A.俄、法、葡B.法、德、俄C.德、意、奥匈D.葡、法、奥匈

考题 辛亥革命前后,社会上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主张有( ) ①以俄为师②民主共和③收回利权④实业救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考题 下列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A、相继经历了由“走英日道路”到“走美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B、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方案C、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D、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

考题 2007年上海中共“一大”会议纪念馆对公众展出由中、俄、蒙三国学者共同发现的中共一大“第15人”——共产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的照片与真实生平资料。这一珍贵历史资料最能说明()A、俄国给中国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B、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以俄为师”C、中共的诞生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

考题 “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这是谁说的?()A、蒋介石B、越飞C、孙中山D、毛泽东

考题 十九世纪晚期,俄奥矛盾主要表现在()。A、争夺巴尔干半岛B、争夺突尼斯C、奥德结盟反俄

考题 中国对俄"三好"政策

考题 在“俄以病免”中,“俄”之义为()A、久B、不久C、同"我"D、同"饿"

考题 下列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头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A、相继经历了由“走英日道路”到“走美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B、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方案C、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D、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考题 19世纪70年代,侵略我国新疆地区的西方国家是()A、英、俄B、英、法C、法、俄D、俄、德

考题 下列属于中世纪时期商业比较发达的非洲国家的有()。A、埃及B、苏丹C、俄塞俄比亚D、南非

考题 五四前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A、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B、改造中国的国民性C、否定中国传统伦理文化D、以俄为师

考题 孙中山在给谁写的信中指出“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A、越飞B、宋教仁C、毛泽东D、蒋介石

考题 20世纪初欧洲列强间最主要的矛盾是:()A、法德矛盾B、俄奥矛盾C、英德矛盾D、德俄矛盾

考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大陆上最具竞争力的大国是()A、俄、法、葡B、法、德、俄C、德、意、奥匈D、葡、法、奥匈

考题 单选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大陆上最具竞争力的大国是()A 俄、法、葡B 法、德、俄C 德、意、奥匈D 葡、法、奥匈

考题 单选题1900年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运动,组成了“八国联军”进攻中国。“八国联军”是指()。A 英美法德俄日意奥B 英美法俄日德奥葡C 英美法德日葡荷意D 英美德法俄荷意比

考题 单选题五四前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A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B 改造中国的国民性C 否定中国传统伦理文化D 以俄为师

考题 单选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经济建设和其他方面,主要学习 ( )A 苏联B 俄同C 美国D 德国

考题 多选题下列属于中世纪时期商业比较发达的非洲国家的有()。A埃及B苏丹C俄塞俄比亚D南非

考题 单选题孙中山在给谁写的信中指出“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A 越飞B 宋教仁C 毛泽东D 蒋介石

考题 填空题()的成立和发展标志着哈尔滨俄侨文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繁荣盛景。

考题 单选题在“俄以病免”中,“俄”之义为()A 久B 不久C 同我D 同饿

考题 单选题20世纪初欧洲列强间最主要的矛盾是:()A 法德矛盾B 俄奥矛盾C 英德矛盾D 德俄矛盾

考题 单选题“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这是谁说的?()A 蒋介石B 越飞C 孙中山D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