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阅读下面关于“城市化”的教学过程,回答问题。
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上海1911、1949、1990年城市用地图。
引导学生质疑: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用地规模有什么变化 2.上海城市用地规模有什么变化 3.它们的变化反映什么趋势 4.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5.它们的变化是否符合城市化的特征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师生交流。
教师点评。
教师设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上海土地利用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提问。
教师设疑:城市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是什么
教师点拨。
学生思考、学生讨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教师设疑:城市化的标志中哪一条可用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可用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
多媒体展示习题、学生练习。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承转过渡。
阅读资料:人教版地理必修2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年)。
教师设问:
1.城市化进程主要分为哪几个阶段
2.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学生思考探究。
思维引申。
多媒体展示:上海1911、1949、1990年的城市扩展。
教师设疑:解释上海1911、1949、1990年的城市扩展。
多媒体展示:家乡城镇建设、交通改善图以及住房图等,家乡城市有何变化 城市化中是否产生了一些问题 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课堂巩固练习。
教师讲评。
课堂小结。
(1)分析本次教学过程设计的成功之处。(8分)
(2)具体说明本节教学内容如何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12分)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1)①通过多媒体的图像展示,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际调查,通过与教材的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得到提高。
③通过知识的拓展和补充有助于学生的认识深化,以及今后的社会生活。
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家乡城市的变化,有助于学生增强对有用的地理的认识,同时应用图表的组合,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
(2)①结合图像、多媒体,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定义、表现以及城市化带来的重要作用和不利影响,并能够提出解决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的合理化建议,从而落实了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②通过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问题的探究,学生掌握了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的研究方法,并得到了探究过程的体验。
③通过小组合作和学生独立调查,学生深入社会,进一步了解社会和家乡的变化,从而增强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同时还增强了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④这堂课的设计和教学能够引领学生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从而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完美的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
更多 “阅读下面关于“城市化”的教学过程,回答问题。 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上海1911、1949、1990年城市用地图。 引导学生质疑: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用地规模有什么变化 2.上海城市用地规模有什么变化 3.它们的变化反映什么趋势 4.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5.它们的变化是否符合城市化的特征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师生交流。 教师点评。 教师设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上海土地利用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提问。 教师设疑:城市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是什么 教师点拨。 学生思考、学生讨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教师设疑:城市化的标志中哪一条可用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可用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 多媒体展示习题、学生练习。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承转过渡。 阅读资料:人教版地理必修2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年)。 教师设问: 1.城市化进程主要分为哪几个阶段 2.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学生思考探究。 思维引申。 多媒体展示:上海1911、1949、1990年的城市扩展。 教师设疑:解释上海1911、1949、1990年的城市扩展。 多媒体展示:家乡城镇建设、交通改善图以及住房图等,家乡城市有何变化 城市化中是否产生了一些问题 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课堂巩固练习。 教师讲评。 课堂小结。 (1)分析本次教学过程设计的成功之处。(8分) (2)具体说明本节教学内容如何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12分)” 相关考题
考题 阅读下面资料,作答小题。【资料】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处于从属地位。这种说法对吗?( ) 查看材料A.√B.×

考题 以下关于阅读教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阅读教学和听说教学、作文教学之间难以实现融合B、阅读教学的思想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C、阅读教学是以学生阅读为基础的认知过程D、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的阅读、思考为基础

考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有人认为,科学家研究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是一个探究未知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虽然是学习人类已知的知识,但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知识仍然是未知的,仍然是一个探究未知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认识过程。 问题:结合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谈谈你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

考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问题: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考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 26~25 题。第 26 题 下列关于“托迈”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考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某师范生在模拟教学中讲授“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的内容时制作的一幅课件: 问题: (1)该课件的内容存在哪些问题(6分) (2)课件制作中设计示意图应注意哪些问题(10分)

考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所谓媒体,是英文media的译名,也称媒介,是载有信息的物体,或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具体指报纸、书刊、广播、电视、计算机等。教学媒体是栽有教学信息的物体,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越来越发挥巨大的作用。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什么是多媒体教学?它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优点?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利用多媒体上好一节课?

考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有两位化学老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分别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 老师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把教学设计成一系列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了教学中的问题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一解决一个个问题. 老师2: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学生实际,分析了教学中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后,选出几个重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从一个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开始然后在教学中教师不断捕捉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逐一解决。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请分析与评价上述两位老师的教学特点。(6分) (2)简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讨论的注意事项。(6分)

考题 阅读下面关于“旅游景观的欣赏”的教学实施过程,回答以下问题。 (1)为本次教学过程设计一个合适的教学目标。(8分) (2)分析评价这次教学实施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12分)

考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李老师关于“陆地与海洋的分布”的教学过程设计. ? 问题: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12分) (2)分析此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8分)

考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李老师关于“新疆农业问题”的教学设计片段: 问题: (1)为引导学生认识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出示哪些地理图片配合讲解?(8分) (2)分析探究式教学法的优点和局限性。(12分)

考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下面为一道物理试题和某同学的解答过程。 求: (1)外力F的最大值; (2)在滑动过程中通过金属棒的电流I与时间t的关系。 问题: (1)指出此道试题检测了学生所学的哪些知识点。 (2)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 (3)针对学生解题过程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

考题 材料:下面是某教师的“公共利益的维护——每个人的责任”的教学片段,请阅读并回答问题。 问题:(1)请指出本教学片段中所运用的课程资源种类。 (2)结合上述教学片段,谈谈对开发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课程资源的启示。

考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某教师在执教《对不良诱惑说“不”》中关于“如何战胜不良诱惑”的教学片段。 问题:请分析该教学片段在贯彻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考题 案例: 下面是“零指数幂”教学片段的描述,阅读并回答问题。 片段一:观察下列式子,指数有什么变化规律?相应的幂有什么变化规律?猜测

考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实习生小赵发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请某几个幼儿发言,有些幼儿茫然端坐,从不举手。她疑惑地询问一个不举手的幼儿,得到的回答是反正举了手老师也不会请我。” 问题:请从学前教育原则和教育公平的视角论述上述现象。

考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语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鲁迅“博爱”的共鸣。 问题:请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写的角度进行评述。(20分)

考题 阅读以下案例,回答问题。 (1)以上教学片段体现出王老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 (2)运用案例中具体的事例说明王老师的教学理念。

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考题 下面是《毛诗正义?北风》的第一章,阅读并回答问题:郑玄对“邪”是怎样解释的?

考题 下面是《毛诗正义?北风》的第一章,阅读并回答问题:“只且”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解释?

考题 下面是《毛诗正义?北风》的第一章,阅读并回答问题:“惠”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注?

考题 下面是《毛诗正义?北风》的第一章,阅读并回答问题:“雱”的读音和意义是什么?

考题 下面哪项是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教学资源的分类()?A、音像资源B、图片资源C、文本资源D、扩展资源

考题 问答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有人认为,科学家研究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是一个探究未知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虽然是学习人类已知的知识,但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知识仍然是未知的,仍然是一个探究未知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认识过程。  问题:结合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谈谈你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

考题 问答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实习生小赵发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请几个幼儿发言,有些幼儿茫然端坐,从不举手。她疑惑地询问一个不举手的幼儿,得到的回答是:“反正举了手,老师也不会叫我。”问题:请从学前教育原则和教育公平的视角论述上述现象。

考题 问答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有人认为,科学家研究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是一个探究未知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虽然是学习人类已知的知识,但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知识仍然是未知的,仍然是一个探究未知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认识过程。  问题:请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及教学过程的本质,分析下面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