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近日在地下通道启动了大型强子对撞机,由此拉开高速粒子对撞系列实验、探索宇宙起源之谜的序幕。然而,从实验一开始,外界便遍布各种危言耸听的“世界末日论” ,有的说实验可能产生黑洞,片刻间吞噬地球,还有的说实验将诱发奇异粒子,引发一连串的灾难性反应。实际上,在其他几个粒子物理学实验启动,甚至是第一次核武器实验之前,世界上也充斥着类似的末日预言。而人类早在数千年前就预测世界末日会到来,可是,这些预言一个接一个地被证实是谎言。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粒子物理学实验的启动,以及每一次核武器实验都具有毁灭世界的风险
B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大型强子对撞实验拉开了探索宇宙起源之谜的序幕
C事实证明,每一次粒子物理学实验启动之前的世界末日预言都是不成立的
D在每一次物理学实验启动之前,世界上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世界末日预言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解析
根据提问标志词“概括”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这一文段通过归纳推理得出结论,由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打破了实验开始之前的“世界末日论”的谎言,得出其他类似的情况。本文端中,“然而”、“实际上”、“而”、“可是”这些转折词语无一不再证实末日预言的荒谬。
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C。
A项属于主观推测,不合文意;B项不是文章所讲的中心内容;D项只是说每一次粒子实验启动之前,世界上会充斥各种世界末日的预言,但并没有指出这些预言最终被证实是谎言,表述片面,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更多 “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近日在地下通道启动了大型强子对撞机,由此拉开高速粒子对撞系列实验、探索宇宙起源之谜的序幕。然而,从实验一开始,外界便遍布各种危言耸听的“世界末日论” ,有的说实验可能产生黑洞,片刻间吞噬地球,还有的说实验将诱发奇异粒子,引发一连串的灾难性反应。实际上,在其他几个粒子物理学实验启动,甚至是第一次核武器实验之前,世界上也充斥着类似的末日预言。而人类早在数千年前就预测世界末日会到来,可是,这些预言一个接一个地被证实是谎言。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粒子物理学实验的启动,以及每一次核武器实验都具有毁灭世界的风险 B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大型强子对撞实验拉开了探索宇宙起源之谜的序幕 C事实证明,每一次粒子物理学实验启动之前的世界末日预言都是不成立的 D在每一次物理学实验启动之前,世界上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世界末日预言” 相关考题
考题 证实德布罗意假定的实验是() AzeemAn效应B反常zeemAn效应C电子衍射实验DA粒子散射实验

考题 WWW起源于()。A.美国国防部B.美国科学基金会C.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D.英国剑桥大学

考题 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即大型强子对撞机于2009年11月开始实施_____加速实验。 A.原子束流B.光子束流C.质子束流D.电子束流

考题 太阳风中的一部分带电粒子可以到达M星表面,将足够的能量传递给M星表面粒子,使后者脱离M星表面,逃逸到M星大气中。为了判定这些逃逸的粒子,科学家们通过三个实验获得了如下信息:实验一:或者是X粒子,或者是Y粒子;实验二:或者不是Y粒子,或者不是Z粒子;实验三:如果不是2粒子,就不是Y粒子。根据上述三个实验,以下哪项一定为真?A.这种粒子是X粒子B.这种粒子是Y粒子C.这种粒子是2粒子D.这种粒子不是X粒子

考题 实验室测得一粒子的质量为静质量的5倍,则实验室测得粒子的动能是它的静止能量的_____________倍。

考题 在a粒子散射实验中,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金箔,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实验得到的结果的是(??)A.a粒子穿过金箔时都不改变运动方向 B.极少数a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偏转,有的甚至反弹 C.a粒子穿过金箔时都有较小偏转 D.大多数a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偏转

考题 a粒子实验的结果是 (  )

考题 WWW起源于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它的英文全称是()A、World Wed WideB、World Wide WedC、Wide World WedD、Wed World Wide

考题 下列实验中,能证明光具有粒子性的是().A、光电效应实验B、光的双缝干涉实验C、光的圆孔衍射实验D、α粒子散射实验

考题 WWW起源于()。A、美国国防部B、美国科学基金会C、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D、英国剑桥大学

考题 62、6.丁肇中及其J/ψ新粒子的发现丁肇中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他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祖籍中国山东省,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1960年丁肇中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在丁肇中所从事科学实验研究工作中,有几个他亲历并引以为自豪的精彩片段。 第一个片段是发生在1966年,丁肇中重做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实验,那就是测量电子的半径。丁肇中得到的实验结果与理论物理学家推导出的理论相符合,因为早在1948年,理论物理学家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的理论,得出电子是没有的体积的结论。但是到了1964年,实验物理学家经过实验得到电子半径为10—13厘米实验结果。随后,多个物理学家同样得到电子半径为10—13厘米实验结果,即得出了实验与理论不相符合的结论。1966年,丁肇中重做这个实验,证明以前那些科学家做的实验结果都错了。后来丁肇中总结这个故事得出的体会是“做实验物理,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第二个片段就是J粒子家族被发现的历史。1970年代初,物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世界上只有三种夸克,用三种夸克的理论就能够解释世界上所有的现象。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质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B.里克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1975)人们就把这种粒子叫作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丁肇中和里克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这一实验结果证明了当时三种夸克的理论是错误的。丁肇中体会这段历史总会说:“做基础研究要有信心,你认为是正确的事,就要坚持去做;不要因为多数人的反对而不做,也不要去管其他人怎么看。” 第三个片段是胶子的发现的实验。在物理学中,理论上认为夸克之间的力是胶子传递的。如果胶子是存在的,那么在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实验中就会出现三个喷注的现象。如果胶子不存在,那么在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实验上就不会出现三个喷注的现象,只会有两个喷注现象。在实验中,丁肇中果然发现了三个喷注的现象,这证明了胶子的存在。丁肇中根据这个“故事”告诫年轻科学家们,“做实验物理要对意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 第四个片段是在过去20年间丁肇中在西欧核子中心开展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研究工作。这个国际合作组有19个国家的600多个科学家参加工作,其中三分之一来自美国,三分之一来自欧洲,三分之一来自俄罗斯及其他国家。这个国际合作实验组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并且发表一大批学术论文,有75人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么这个国际合作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的国家、那么多的科学家的支持呢?丁肇中后来在一次演讲中讲到:国际合作最主要的是选择世界上最重要的、最有兴趣的题目,引起科学家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意义。 第五个片段是在国际空间站上寻找由反物质粒子组成的宇宙(AMS)的实验。这一实验,是经过大量、激烈竞争后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的唯一的实验。反物质的存在,是1928年由英国物理学家P.Dirac推测出来的,1933年他因此获得诺贝尔奖。假如宇宙是大爆炸来的,有物质,也有反物质。由反物质组成的宇宙到哪里去了?所有的粒子都有反粒子,有没有由反物质组成的宇宙?丁肇中的AMS实验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如果反物质存在,它会在太空中发射出反氦或反碳等原子核,这些反原子核会穿过太空接近地球,我们应该能够在太空中探测到。 因此,这个实验需要到外太空去测量带电粒子,需要用测量磁场的方法来确定它们。这个实验也是一个国际合作研究工作,它由15个国家的科学家共同参与,将在2006年11月用美国128号航天飞机将AMS实验送到国际空间站,实验为期3—5年。丁肇中为这个实验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实验取得不断进展的时候,他曾深有体会地说,对一个做实验物理的人来说,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自己做的事情要有信心,同时要去努力工作。 J粒子家族被发现()。A、被国际高能物理学界誉为物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B、第一个片段的工作直接影响到第二片段及其以后几个片段的科学研究C、第五片段工作以第二片段为基础D、第四片段能够统率其他片段

考题 基本粒子物理学也称作高能物理学,是现代物理学的前沿,其实验基础是建造大型的加速器进行粒子碰撞,李政道和杨振宁以这些实验为依据,提出了什么理论定律()A、量子力学B、弱相互作用下的不守恒定律C、光速不变定律D、万有引力定律

考题 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即大型强子对撞机于2009年11月开始实施()加速实验。A、质子束流B、光子束流C、电子束流D、原子束流

考题 普朗克在1900年将“能量子”引入物理学,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人们在解释下列哪组实验现象时,都利用了“量子化”的观点()A、光电效应现象;氢原子光谱实验B、光电效应现象;α粒子散射实验C、光的折射现象;氢原子光谱实验D、光的折射现象;α粒子散射实验

考题 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发明了()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考题 最近,科学家利用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进行了一次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物理学实验——希格斯波色子碰撞实验。希望以这一实验模拟再现137亿年前创生宇宙的“大爆炸”过程,从而揭示客观世界的物理本质。在实验过程中,两束被加速到仅比光速慢十亿分之五的粒子剧烈碰撞,瞬间产生的巨大的空间压缩曾使小型“黑洞”短暂出现,黑洞是一种在极小空间中压缩了极大质量,从而具有巨大的物质吞噬能力的天体现象。实验中黑洞的短暂出现,说明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空间具有()。A、客观性B、超限性C、相对性D、三维性

考题 62、6.丁肇中及其J/ψ新粒子的发现丁肇中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他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祖籍中国山东省,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1960年丁肇中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在丁肇中所从事科学实验研究工作中,有几个他亲历并引以为自豪的精彩片段。 第一个片段是发生在1966年,丁肇中重做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实验,那就是测量电子的半径。丁肇中得到的实验结果与理论物理学家推导出的理论相符合,因为早在1948年,理论物理学家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的理论,得出电子是没有的体积的结论。但是到了1964年,实验物理学家经过实验得到电子半径为10—13厘米实验结果。随后,多个物理学家同样得到电子半径为10—13厘米实验结果,即得出了实验与理论不相符合的结论。1966年,丁肇中重做这个实验,证明以前那些科学家做的实验结果都错了。后来丁肇中总结这个故事得出的体会是“做实验物理,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第二个片段就是J粒子家族被发现的历史。1970年代初,物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世界上只有三种夸克,用三种夸克的理论就能够解释世界上所有的现象。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质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B.里克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1975)人们就把这种粒子叫作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丁肇中和里克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这一实验结果证明了当时三种夸克的理论是错误的。丁肇中体会这段历史总会说:“做基础研究要有信心,你认为是正确的事,就要坚持去做;不要因为多数人的反对而不做,也不要去管其他人怎么看。” 第三个片段是胶子的发现的实验。在物理学中,理论上认为夸克之间的力是胶子传递的。如果胶子是存在的,那么在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实验中就会出现三个喷注的现象。如果胶子不存在,那么在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实验上就不会出现三个喷注的现象,只会有两个喷注现象。在实验中,丁肇中果然发现了三个喷注的现象,这证明了胶子的存在。丁肇中根据这个“故事”告诫年轻科学家们,“做实验物理要对意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 第四个片段是在过去20年间丁肇中在西欧核子中心开展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研究工作。这个国际合作组有19个国家的600多个科学家参加工作,其中三分之一来自美国,三分之一来自欧洲,三分之一来自俄罗斯及其他国家。这个国际合作实验组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并且发表一大批学术论文,有75人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么这个国际合作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的国家、那么多的科学家的支持呢?丁肇中后来在一次演讲中讲到:国际合作最主要的是选择世界上最重要的、最有兴趣的题目,引起科学家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意义。 第五个片段是在国际空间站上寻找由反物质粒子组成的宇宙(AMS)的实验。这一实验,是经过大量、激烈竞争后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的唯一的实验。反物质的存在,是1928年由英国物理学家P.Dirac推测出来的,1933年他因此获得诺贝尔奖。假如宇宙是大爆炸来的,有物质,也有反物质。由反物质组成的宇宙到哪里去了?所有的粒子都有反粒子,有没有由反物质组成的宇宙?丁肇中的AMS实验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如果反物质存在,它会在太空中发射出反氦或反碳等原子核,这些反原子核会穿过太空接近地球,我们应该能够在太空中探测到。 因此,这个实验需要到外太空去测量带电粒子,需要用测量磁场的方法来确定它们。这个实验也是一个国际合作研究工作,它由15个国家的科学家共同参与,将在2006年11月用美国128号航天飞机将AMS实验送到国际空间站,实验为期3—5年。丁肇中为这个实验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实验取得不断进展的时候,他曾深有体会地说,对一个做实验物理的人来说,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自己做的事情要有信心,同时要去努力工作。 J/ψ新粒子的发现,对今天科研工作的启示有()。A、高素质的研究团队及良好的合作攻关意识是成功的保证B、高学历的科研人员是获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决定性因素C、高超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是获得重大科学发展的前提D、当代物理学的重大发现必须借助于高精密的实验仪器

考题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任何学说和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下面给出了几个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物理实验,以及与之相关的物理学发展史实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A、α粒子散射实验是原子核式结构理论的实验基础B、光电效应实验表明光具有粒子性C、电子的发现揭示了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D、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证实了玻尔原子理论是正确的

考题 单选题太阳风中的一部分带电粒子可以到达M星表面,将足够的能量传递给M星表面粒子,使后者脱离M星表面,逃逸到M星大气中。为了判定这些逃逸的粒子,科学家们通过三个实验获得了如下信息:实验一:或者是X粒子,或者是Y粒子;实验二:或者不是Y粒子,或者不是Z粒子;实验三:如果不是Z粒子,就不是Y粒子。根据上述三个实验,以下哪项一定为真?A 这种粒子是X粒子B 这种粒子是Y粒子C 这种粒子是Z粒子D 这种粒子不是X粒子

考题 单选题2013年LHC的两个实验组分别独立的宣布发现了一种重要的粒子,这也是被标准模型预言的最后一种粒子,它被命名为()。A Piggs粒子B Higgs粒子C Pion粒子D Kion粒子

考题 单选题下列实验中,能证明光具有粒子性的是().A 光电效应实验B 光的双缝干涉实验C 光的圆孔衍射实验D α粒子散射实验

考题 单选题普朗克在1900年将“能量子”引入物理学,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人们在解释下列哪组实验现象时,都利用了“量子化”的观点()A 光电效应现象;氢原子光谱实验B 光电效应现象;α粒子散射实验C 光的折射现象;氢原子光谱实验D 光的折射现象;α粒子散射实验

考题 单选题WWW起源于()。A 美国国防部B 美国科学基金会C 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D 英国剑桥大学

考题 单选题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完成了α粒子散射实验:用α粒子“轰击”金箔,并对散射的α粒子进行统计。根据实验结果,他提出原子内部存在()。A 中子B 质子C 原子核D 电子云

考题 单选题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完成了α粒子离散实验:用α粒子“轰击”金箔,并对散射的α粒子进行统计。根据实验结果,他提出原子内部存在着( )。A 中子B 质子C 原子核D 电子云

考题 填空题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发明了()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考题 单选题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任何学说和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下面给出了几个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物理实验,以及与之相关的物理学发展史实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A α粒子散射实验是原子核式结构理论的实验基础B 光电效应实验表明光具有粒子性C 电子的发现揭示了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D 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证实了玻尔原子理论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