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可判断小儿呼吸衰竭类型的检查为

A.血气离子分析
B.CRP
C.肺CT
D.心电图
E.X线检查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
更多 “可判断小儿呼吸衰竭类型的检查为A.血气离子分析 B.CRP C.肺CT D.心电图 E.X线检查” 相关考题
考题 门诊麻醉应用异丙酚的描述,错误的是A、可安全用于小儿B、婴幼儿诱导剂量为3~4mg/kgC、小儿可单独使用异丙酚行放射检查或治疗麻醉D、应有必要的抢救设备E、婴幼儿易发生术后呼吸抑制

考题 有关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病原因的论述,哪点不妥()。A.不同年龄期的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亦不同B.新生儿由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道感染和先天畸形引起C.婴幼儿多由肺炎引起D.神经肌肉疾病引起呼吸衰竭多见于年长儿E.小儿急性呼吸衰竭主要由中枢性病因引起

考题 2岁小儿实验室检查Hb为75g/L,可认为该小儿( )A.不贫血B.轻度贫血C.中度贫血D.重度贫血E.极重度贫血

考题 为判断呼吸衰竭患者代谢紊乱情况,首选的辅助检查是A:尿常规B:血常规C:肺功能测定D:血气分析E:血细胞涂片

考题 关于肺心病呼吸衰竭的合理氧疗,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持续低流量吸氧B、吸入氧浓度为25%~30%C、吸入氧浓度为30%~50%D、Ⅱ型呼吸衰竭不可高流量吸氧E、Ⅰ型呼吸衰竭可提高吸氧浓度

考题 关于肺心病呼吸衰竭的合理氧疗,下列错误的的是A、持续低流量吸氧B、吸入氧浓度为25%~30%C、吸入氧浓度为30%~50%D、Ⅱ型呼吸衰竭不可高流量吸氧E、Ⅰ型呼吸衰竭可提高吸氧浓度

考题 关于原发性肺结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只发生在小儿B.初次感染结核菌C.可引起血行播散D.可形成隐伏病灶E.是小儿结核的主要类型

考题 小儿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 )。

考题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缺氧明显给氧浓度一般为A、15%~20%B、20%~25%C、25%~30%D、30%~35%E、50%~60%

考题 2岁小儿实验室检查Hb为75g/L,可认为该小儿贫血程度是( )。A.不贫血B.轻度贫C.中度贫血D.重度贫血E.极重度贫血

考题 为判断呼吸衰竭患者代谢紊乱情况,应首选的辅助检查是A、血常规B、血细胞涂片C、血气分析D、尿常规E、肺功能测定

考题 关于原发性肺结核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发生在小儿B.初次感染结核菌C.可引起血行播散D.可形成隐伏病灶E.是小儿结核的主要类型

考题 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呼吸衰竭的药物是( )A.咖啡因B.尼可刹米SX 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呼吸衰竭的药物是( )A.咖啡因B.尼可刹米C.回苏灵D.山梗菜碱E.士的宁

考题 为判断呼吸衰竭患者的代谢紊乱情况,应首选的辅助检查是A:血常规 B:血细胞涂片 C:血气分析 D:尿常规 E:肺功能测定

考题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病原因,下列正确的描述是()A、不同年龄的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亦不同B、婴幼儿多由呼吸窘迫,感染和先天性畸形引起C、新生儿多由肺部感染引起D、神经肌肉疾病所致呼吸衰竭多见于成人E、小儿急性呼吸衰竭常见于中枢性病因

考题 小儿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________。

考题 主要用于新生儿窒息、小儿感染性疾病所致的呼吸衰竭的药物()A、尼可刹米B、多沙普仑C、贝美格D、洛贝林E、回苏灵

考题 通过动脉血气分折可监测有无酸碱平衡失调、缺氧、和(),判断急、慢性呼吸衰竭的程度,为诊断和治疗呼吸衰竭提供可靠依据。

考题 2岁小儿实验室检查Hb为75g/L,可认为该小儿()。A、不贫血B、轻度贫血C、中度贫血D、重度贫血E、极重度贫血

考题 小儿的生理特点可概括为_______和_______。

考题 判断题Ⅰ型呼吸衰竭晚期可出现Ⅱ型呼吸衰竭,而Ⅱ型呼吸衰竭经治疗好转后,可经Ⅰ型呼吸衰竭阶段后最终治愈。A 对B 错

考题 单选题2岁小儿实验室检查Hb为75g/L,可认为该小儿()A 不贫血B 轻度贫血C 中度贫血D 重度贫血E 极重度贫血

考题 判断题小儿肌性斜颈病期较长者可影响到小儿颜面的发育。A 对B 错

考题 单选题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病原因,下列正确的描述是()A 不同年龄的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亦不同B 婴幼儿多由呼吸窘迫,感染和先天性畸形引起C 新生儿多由肺部感染引起D 神经肌肉疾病所致呼吸衰竭多见于成人E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常见于中枢性病因

考题 填空题通过动脉血气分折可监测有无酸碱平衡失调、缺氧、和(),判断急、慢性呼吸衰竭的程度,为诊断和治疗呼吸衰竭提供可靠依据。

考题 填空题小儿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________。

考题 单选题对确定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碱失衡,判断呼吸衰竭的类型有重要价值的检查是【 】A 胸部X线B 肺功能检查C 血气检查D 细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