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不需要预测主要污染物的长期浓度贡献值的污染源类别有()。

A.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
B.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
C.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
D.消减污染源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
更多 “不需要预测主要污染物的长期浓度贡献值的污染源类别有()。A.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 B.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 C.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 D.消减污染源” 相关考题
考题 只需预测小时浓度的污染源类别有( )。 A. 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 B. 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 c. 削减污染源 D. 被取代污染源 E. 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

考题 只需预测日平均浓度、年均浓度的污染源类别有( )。 A. 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 B. 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 c. 削减污染源 D. 被取代污染源 E. 其他在建、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

考题 下列情景中,属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的有()。 A.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在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的日均浓度 B.新增污染源非正常排放主要预测因子在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的小时浓度 C.削减污染源主要预测因子在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小时浓度 D.被替代源主要预测因子在环境保护目标的日均浓度

考题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判别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属于中等的依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只有1类污染物,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7B:含有3类污染物,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10C:只有1类污染物,或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7D:含有2类污染物,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

考题 某新建项目经判定需要预测二次污染物PM2.5,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下列关于其预测范围说法正确的是()。 A. 应覆盖PM 2.5 日平均质量浓度贡献值占标率大于10%的区域 B. 应覆盖PM 2.5 年平均质量浓度贡献值占标率大于10%的区域 C. 应覆盖PM 2.5 日平均质量浓度贡献值占标率大于1%的区域 D. 应覆盖PM 2.5 年平均质量浓度贡献值占标率大于1%的区域

考题 只需预测小时最大浓度贡献值的污染源类别有()。A.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 B.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 C.削减污染源 D.以新带老污染源

考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预测评价项目建成后各污染物对预测范围的环境影响时,下列关于达标区环境影响叠加,正确的是()。 A. 本项目贡献浓度 B. 新增污染源贡献浓度-区域削减污染源贡献浓度+其他在建项目污染源贡献浓度+拟建项目污染源贡献浓度 C. 新增污染源贡献浓度-区域削减污染源贡献浓度+其他在建项目污染源贡献浓度+拟建项目污染源贡献浓度+环境质量现状浓度 D. 新增污染源贡献浓度-“以新带老”污染源贡献浓度-区域削减污染源贡献浓度+其他在建项目污染源贡献浓度+拟建项目污染源贡献浓度+环境质量现状浓度

考题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时,对于不达标区项目需叠加达标规划中达标浓度,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下列公式正确的是()。A.新增污染源贡献值+达标年目标浓度+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贡献值-区域消减污染源贡献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 B.新增污染源贡献值-达标年目标浓度+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贡献值-区域、消减污染源贡献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 C.新增污染源预测值+达标年目标浓度-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贡献值-区域消减污染源贡献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 D.新增污染源预测值+达标年目标浓度+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贡献值+区域消减污染源贡献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

考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不达标区域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可以接受需要满足的条件之一包括()A.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下污染物长期浓度贡献值的最大浓度占标率≤100%; B.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下污染物日均浓度贡献值的最大浓度占标率≤30%(其中一类区≤10%) C.项目环境影响符合环境功能区划 D.项目环境影响满足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考题 对于经判定需预测二次污染物的项目,预测范围应覆盖PM2.5年平均质量浓度贡献值占标率大于()的区域。A.5% B.10% C.3% D.1%

考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若认为环境影响可以接受,下列属于达标区域新建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应满足的条件有()。 A. 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下污染物短期浓度贡献值的最大浓度占标率≤100% B. 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下污染物年均浓度贡献值的最大浓度占标率≤30% C. 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下污染物年均浓度贡献值的最大浓度占标率≤10% D. 项目环境影响符合环境功能区划

考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关于预测范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预测范围应覆盖评价范围,并覆盖各污染物长期浓度贡献值占标率大于10%的区域; B.对于经判定需预测二次污染物的项目,预测范围应覆盖PM2.5和O3短期浓度贡献值占标率大于1%的区域; C.对于评价范围内包含环境空气功能区一类区的,预测范围应覆盖项目对一类区最大环境影响; D.预测范围一般以项目污染源为中心,边长2.5km的区域。

考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关于大气防护距离的确定说法错误的是()。 A. 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型模拟评价基准年内,本项目所有污染源对厂界外主要污染物的短期贡献浓度分布 B. 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型模拟评价基准年内,本项目所有污染源对厂界外主要污染物的长期贡献浓度分布 C. 厂界外预测网格分辨率不应超过 50m D. 自厂界起至超标区域的最远垂直距离作为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考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时,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型模拟评价基准年内,预测污染源对厂界外主要污染物的短期贡献浓度分布,其中污染源包括()。 A. 本项目新增污染源 B. 改扩建项目现有污染源 C. 与评价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污染源 D. 与评价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己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污染源

考题 预测范围应覆盖评价范围,并覆盖各污染物短期浓度贡献值占标率大于()的区域。A.5% B.10% C.15% D.20%

考题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的“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中的“复杂”类别是指()。A: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含有三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2B: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含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C: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D:只含有一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E: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考题 只需预测日平均浓度、年均浓度的污染源类别有()。A、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B、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C、削减污染源D、被取代污染源E、其他在建、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

考题 只需预测小时浓度的污染源类别有()。A、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B、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C、削减污染源D、被取代污染源E、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

考题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进一步预测模式可基于评价范围的(),模拟单个或多个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在不同平均时限内的浓度分布。A、污染物背景值B、评价等级C、气象特征D、地形特征

考题 单选题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不达标区应预测( )A 正常排放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和网格点主要污染物的贡献值B 正常排放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和网格点主要污染物的预测值C 非正常排放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和网格点主要污染物的贡献值D 非正常排放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和网格点主要污染物的预测值

考题 单选题只需预测小时最大浓度贡献值的污染源类别有( )。A 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B 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C 消减污染源D 以新带老污染源

考题 单选题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时,对于不达标区项目需叠加达标规划中达标年的目标浓度,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下列公式正确的是( )。A 新增污染源预测值+达标年目标浓度+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计算值一区域消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B 新增污染源预测值一达标年目标浓度+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计算值一区域消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C 新增污染源预测值+达标年目标浓度一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计算值一区域消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D 新增污染源预测值+达标年目标浓度+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计算值+区域消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

考题 不定项题某集中供热锅炉扩建项目,拟新增污染源G1,关停现有锅炉污染源G2,取代周边小锅炉污染源G3。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M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应包括( )。AG1正常排放对M的小时浓度贡献值BG2正常排放对M的小时浓度贡献值CG3非正常排放对M的小时浓度贡献值DG1非正常排放对M的小时浓度贡献值

考题 单选题.预测范围应覆盖评价范围,并覆盖各污染物短期浓度贡献值占标率大于( )的区域。A 5%B 10%C 15%D 20%

考题 单选题只需预测小时浓度的污染源类别有()。A 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B 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C 削减污染源D 被取代污染源E 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

考题 多选题只需预测日平均浓度、年均浓度的污染源类别有()。A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B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C削减污染源D被取代污染源E其他在建、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

考题 多选题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进一步预测模式可基于评价范围的(),模拟单个或多个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在不同平均时限内的浓度分布。A污染物背景值B评价等级C气象特征D地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