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测设已知高程点时,S3水准仪应每年检定一次,每季度检校一次,控制i角在±10″范围内。


参考答案

更多 “测设已知高程点时,S3水准仪应每年检定一次,每季度检校一次,控制i角在±10″范围内。” 相关考题
考题 工程测设最基本的工作是() A、已知角度测设B、已知高程测设C、点位测设D、已知距离测设

考题 简述如何测设已知高程点?

考题 测设工作的实质是( )的测设。测设点位的基本工作是测设已知水平距离、测设已知水平角和测设已知高程。A.角度 B.点位 C.距离 D.高程

考题 已知某场地一水准点A的高程135.274m,现欲测设高程为135.00m的B点为±0点。设水准仪在A点标尺上的读数为1.453m,则在B点标尺上的读数应为()米。

考题 测设已知高程点釆用的仪器是()。A、全站仪B、水准仪C、经纬仪D、测距仪

考题 测设已知水平距离、测设已知水平角度、测设已知高程点是测设的三项基本工作。

考题 ()不是测设的基本工作。A、测设已知水平距离B、测设已知水平角度C、测设已知高程点D、测设已知竖直角度

考题 温度测点终端和温湿度检测系统需至少()进行一次校准或者检定。A、每季度B、每月C、每年D、每半年

考题 测压管的管口高程,在施工期和蓄水期应每隔()个月校测一次;在运行期至少应每隔()月校测一次。

考题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测站有高程自校系统的,基本水准点2~3年校测1次B、测站对水位精度要求较高,并经高程控制自校系统校测没有变动,基本水准点可10年校测一次。C、测站高程自校系统是为校核基本水准点的高程D、使用测站高程控制自校系统,若发现引据水准点发生变动,应及时校测

考题 水文测站设立的()应2~3年校测一次。A、高程控制自校系统B、基本水准点C、引据水准点D、水准点

考题 悬锤式水位计的基准板或基准点的高程测量,可每年汛前校测(),当发现有变动迹象时,应及时校测。A、三次B、两次C、一次D、四次

考题 建筑场地内应有足够数量的高程控制点,其密度应尽量满足安置一次仪器就能测设出所需高程点的要求。

考题 利用一个高程控制点一次测设几个已知高程位置,最适宜的方法是()。A、高差法B、视线高法C、视距法D、测回法

考题 在进行高程测设时,已知点的高程为120376,欲测设点的高程为121000。安置好水准仪后,观测得已知点上水准尺的读数为1246,则欲测设点的水准尺读数为()。A、0376B、0622C、1870D、1376

考题 S3水准仪在每年检定周期内,每季度要进行视准轴i角的检校,i角误差应在()之内。A、8"B、±8"C、12"D、±12"

考题 测量仪器在检定周期内,一般每季度应进行一次检校,J6与J2经纬仪2c应在±20"与±16"以内,S3水准仪的i角误差应在±20"以内。

考题 在测设已知高程的点时,采用()的两种方法分别适用于安置一次仪器测设若干个不同高程点和安置一次仪器测设若干个相同高程点。A、视线高法、双镜位法B、视线高法、高差法C、高差法、双面尺法D、高差法、视线高法

考题 判断题测量仪器在检定周期内,一般每季度应进行一次检校,J6与J2经纬仪2c应在±20"与±16"以内,S3水准仪的i角误差应在±20"以内。A 对B 错

考题 填空题测压管的管口高程,在施工期和蓄水期应每隔()个月校测一次;在运行期至少应每隔()月校测一次。

考题 单选题在测设已知高程的点时,采用()的两种方法分别适用于安置一次仪器测设若干个不同高程点和安置一次仪器测设若干个相同高程点。A 视线高法、双镜位法B 视线高法、高差法C 高差法、双面尺法D 高差法、视线高法

考题 单选题在进行高程测设时,已知点的高程为120376,欲测设点的高程为121000。安置好水准仪后,观测得已知点上水准尺的读数为1246,则欲测设点的水准尺读数为()。A 0376B 0622C 1870D 1376

考题 多选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测站有高程自校系统的,基本水准点2~3年校测1次B测站对水位精度要求较高,并经高程控制自校系统校测没有变动,基本水准点可10年校测一次。C测站高程自校系统是为校核基本水准点的高程D使用测站高程控制自校系统,若发现引据水准点发生变动,应及时校测

考题 单选题()不是测设的基本工作。A 测设已知水平距离B 测设已知水平角度C 测设已知高程点D 测设已知竖直角度

考题 判断题测设已知高程点时,S3水准仪应每年检定一次,每季度检校一次,控制i角在±20"范围内。A 对B 错

考题 单选题测设已知高程点釆用的仪器是()。A 全站仪B 水准仪C 经纬仪D 测距仪

考题 单选题S3水准仪在每年检定周期内,每季度要进行视准轴i角的检校,i角误差应在()之内。A 8B ±8C 12D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