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水调歌头》的思路:  第一步:读诗歌《水调歌头》。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  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  (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思念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思念的画;(3)喜欢音乐的学生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思念的乐曲,并配乐朗读。  第四步:读两首以月亮写思念的诗。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以下对这个教学过程的综合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有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他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B

读完诗歌后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个性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C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水调歌头》,体现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理念

D

该堂课采用形式多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无一弊端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
这则教学看上去形式多样,实质上只是使课堂变得热闹而已。对诗歌的学习理解并没有很大的帮助,甚至有点本末倒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更多 “单选题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水调歌头》的思路:  第一步:读诗歌《水调歌头》。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  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  (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思念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思念的画;(3)喜欢音乐的学生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思念的乐曲,并配乐朗读。  第四步:读两首以月亮写思念的诗。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以下对这个教学过程的综合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有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他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B 读完诗歌后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个性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C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水调歌头》,体现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理念D 该堂课采用形式多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无一弊端” 相关考题
考题 赵老师在互联网上搜索苏轼的《水调歌头》,最有效的搜索关键字是()。 A、苏轼B、宋词C、苏轼水调歌头D、水调歌头

考题 某小学语文老师教《瑞雪图》,是这样教学的:在背景音乐声中,屏幕上显示大雪纷飞的图景……导入课题后,教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提问:“雪花是什么形状呢请同学们观察。”随即将雪花投影在屏幕上。接着教师范读,学生默读,并要求学生找出描写雪景的词语和句子,教师解析。对写雪景的段落,点了几个学生来读,都读得声情并茂,得到了教师的表扬。最后全班齐读,教师总结归纳。 在讲解词语时,教师为了对比形近字,采用不同的颜色,如“析”和“拆”,“析”是白底黑字,“拆”字特地用了白底红字。 在分析课文时,教师问:“同学们,冬天和春天的树有什么不同呢”甲同学回答:“冬天的树叶全掉光了,春天来了树叶又长出来了。”教师点头说该同学观察仔细,又点了乙同学起来回答,乙同学说:“我们四川冬天很多树不掉叶子,反倒是春天里落叶。”教师说:“这是你个人的想法,我不这么认为。”教师又问下一个问题:“瑞雪为什么是丰年的预兆”学生纷纷举手,几个学生的回答都差不多,教师都予以肯定。乙同学也举了手,但直到下课也没机会回答。课后,乙同学说,他不但看了《大百科全书》,还上网搜索了相关信息,觉得瑞雪兆丰年还有其他解释…… 关于该教师的教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教师采用了情境教学将学生置于虚拟的雪景中,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B.对比形近字时,“拆”字白底红字,清晰突出,更能引起注意 C.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雪花形状,是启发式教学 D.该教师对待乙同学的方法,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体现了教学机智

考题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时所做的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上片:望月写天(写景) 想象:明月——宫阙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片:怀人问月(抒情) 抒情:月圆——人圆 议论升华?富有哲理?圆月衬托离情 上述板书设计属于(  ) A、语言锤炼式板书 B、结构提纲式板书 C、说明程序式板书 D、综合式板书

考题 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对《故都的秋》,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让学生读课文,再让他们看相关的风景图片,品味语言的感染力;第二步是再读课文,直接进入描写“故都的秋”文字部分,体会作者伤感悲凉、忧郁孤独的感情;第三步是赏读课文,引领学生深刻感受文本的底蕴。 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 )。A.第一次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学生没有阅读的主动权 B.教师的反思关注对理论的解读,缺乏对教学行为的分析 C.“教得味同嚼蜡”是因为教师讲解文本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D.教师的反思纯粹罗列现象,没有提出教学改进的具体方法

考题 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随机出现的教师预期之外的超出预设方案的课堂影响课堂氛围、师生思路及行为的即时信息。A对B错

考题 利用Google在互联网上搜索苏轼的《水调歌头》,最有效的关键字是()A、苏轼B、水调歌头C、苏轼水调歌头D、宋词

考题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因此,罗老师每次上完课,总习惯问自己几个问题,如: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注重朗读指导的课堂是否是学生感兴趣和需要的?罗老师的习惯属于反思性教学的第一步(),第二步是思考,第三步是解决问题。A、观察B、自我觉察C、制定计划D、创设情境

考题 反思性教学的第一步(),第二步是思考,第三步是解决问题。A、观察B、自我觉察C、制订计划D、创设情境

考题 区域市场发展规划以三个步骤开展,正确的顺序()。A、第一步:需求分析,第二步:品牌规划,第三步:品类规划B、第一步:需求分析,第二步:品类规划,第三步:品牌规划C、第一步:品牌规划,第二步:品类规划,第三步:需求分析D、第一步:品类规划,第二步:品牌规划,第三步:需求分析

考题 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教师请学生默读感知诗歌。这时,有个学生不由自主地哼唱出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位同学也面露尴尬之色。该教师的下列反应中,最恰当的是()。A、这位同学唱得真好听,不如请你为我们大声唱一遍吧!B、谁都有不由自主的时候,请同学们安静,继续默读课文。C、这位同学唱得真好,他把美妙的歌声送给我们,不如我们也还他以读书声如何?咱们一起齐读一下课文。D、这首歌跟我们学习的内容也是很有关系的,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课后学习一下。

考题 在学习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的课堂上,教师在新课教授环节,让学生们主要采取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这种方式来学习,下面对于这种教学法分析不恰当的是()。A、以学生为主体,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B、以读促悟,充分的朗读便于学生体会诗歌大意内容C、学生读课文浪费时间,不利于教学环节的开展D、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自己投入到这首诗的情感氛围中去

考题 阅读下面一位教师教学高中语文必修(2)《氓》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按要求回答问题。教师教学思路:[A]第一步:提问学生背诵《氓》,提示学生按故事情节发展线索来记诵。[B]第二步:利用多半堂课的时间举例讲解赋、比、兴的知识,要求学生判断诗句中哪里是赋、比、兴手法。[C]第三步: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让其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人物情感及人物形象。[D]第四步:概括诗歌主旨。进行课文总结:整体赏析《氓》。以下对这个教学过程的综合评述有误的一项是()。A、教师做提示发挥了教师课堂引导作用B、投入大量时间讲述本课教学重点很有必要C、尊重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一地位D、进行课堂总结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点

考题 下面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为说明文《生物入侵者》一课设计的四个板块的教学内容,阅读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第一步:语言的感受活动。活动内容: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本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生物入侵者"。 第二步:语言梳理活动。活动内容: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关于"生物入侵者"哪些方面的知识。 第三步:语言提炼活动。活动内容:轻声读课文,圈划出各段的主句。学生写"课文浓缩文"。 第四步:语言欣赏活动。活动内容:默读课文第7小节,用"术语点评"的方式写几句赏析性的文字。请认真阅读这位教师设置的教学内容,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评析。

考题 以下是某位教师有关《雨巷》一课的教学内容,阅读并回答问题。第一步:让学生在《雨巷》的旋律中感受音乐,体验歌曲的情感;第二步: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创设情境将诗、乐和画融为一体;第三步:教师范读;第四步:分角色朗读;第五步:汇报朗读内容和对教学内容、语言的理解:第六步:配乐再次朗读。以下对这段教学内容评价错误的一项是()。A、利用欣赏歌曲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B、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C、角色朗读尊重了学生的选择,给学生创设了个性化朗读的机会D、整堂课教学合理运用教学媒体,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媒体的高效利用

考题 为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为说明文《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设计的四个版块的教学内容,阅读并回答下面的问题。第一步:语言的感受活动。活动内容: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哪些特征。第二步:语言梳理活动。活动内容: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关于"中国建筑"哪些方面的知识。第三步:语言提炼活动。活动内容:轻声读课文,圈划出各段的主句。学生写"课文浓缩文"。第四步:语言欣赏活动。活动内容:默读课文,用"术语点评"的方式赏析"研讨与练习"第三小题。请认真阅读这位教师设置的教学内容,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评析。

考题 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赠汪伦》的思路,请你综合评述这个教学过程。 第一步:读诗歌《赠汪伦》。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 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赠别的画;(3)喜欢音乐的小朋友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 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一曲《朋友啊朋友》。

考题 单选题利用Google在互联网上搜索苏轼的《水调歌头》,最有效的关键字是()A 苏轼B 水调歌头C 苏轼水调歌头D 宋词

考题 单选题教师为了使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思想感情,特地创设了一个与课文相应的环境。这种教学方法称为()A 愉快教学法B 情境教学法C 尝试教学法D 成功教学法

考题 单选题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思路:第一步:读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演焦母回绝仲卿、兰芝辞别婆婆及小姑子,兰芝和仲卿分手时立誓、兰芝和仲卿诀别的情景;(2)喜欢画画的同学为“精妙世无双”的兰芝画一幅画像,为课文的每一个部分画一幅插图画;(3)喜欢音乐的学生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伤感爱情的乐曲,并配乐朗读。第四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在听录音朗诵《孔雀东南飞》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以下对这个教学过程的综合评述有误的一项是()。A 这位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B 读完诗歌后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个性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C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水调歌头》,体现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D 该堂课采用形式多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无一处弊端

考题 问答题下面是甲、乙两位老师对《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的教学处理,读后回答问题。  甲:在读完课文后,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给学生讲解荔枝的特征,从荔枝干讲到鲜荔枝,把其中的概念如“果肩”“果顶”“缝合线”等一一进行补充讲解,教师不断地讲,学生不断地记,一节课下来,学生记住了大量有关荔枝的知识。  乙:上课了,教师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然后请吃过干荔枝和鲜荔枝的学生谈谈对荔枝的认识,最后,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干一鲜两颗荔枝。学生喜不自禁,教师示意学生安静。然后要求学生剥开两颗荔枝,进行比较观察,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对照着实物读课文,完成一篇短文《我所知道的荔枝》。  问题:  (1)两种教学处理各有什么特点?  (2)从语文教育学的有关理论特别是新课程理念看,那一种教学处理更好,为什么?

考题 单选题某教师进行诗歌教学时,把教学目标设计为:借助课文插图,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情景。其中“借助课文插图”是教学目标的()A 行为主体B 行为动词C 行为条件D 表现程度

考题 单选题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对《故都的秋》,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让学生读课文,再让他们看相关的风景图片,品味语言的感染力;第二步是再读课文,直接进入描写"故都的秋"文字部分,体会作者伤感悲凉、忧郁孤独的感情;第三步是赏读课文,引领学生深刻感受文本的底蕴。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A 第一次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学生没有阅读的主动权B 教师的反思关注对理论的解读.缺乏对教学行为的分析C 教得味同嚼蜡是因为教师讲解文本的深度和广度不够D 教师的反思纯粹罗列现象,没有提出教学改进的具体方法

考题 单选题以下是某位教师有关《雨巷》一课的教学内容,阅读并回答问题。第一步:让学生在《雨巷》的旋律中感受音乐,体验歌曲的情感;第二步: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创设情境将诗、乐和画融为一体;第三步:教师范读;第四步:分角色朗读;第五步:汇报朗读内容和对教学内容、语言的理解:第六步:配乐再次朗读。以下对这段教学内容评价错误的一项是()。A 利用欣赏歌曲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B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C 角色朗读尊重了学生的选择,给学生创设了个性化朗读的机会D 整堂课教学合理运用教学媒体,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媒体的高效利用

考题 单选题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思路:  第一步:读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  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演焦母回绝仲卿、兰芝辞别婆婆及小姑子,兰芝和仲卿分手时立誓、兰芝和仲卿诀别的情景;(2)喜欢画画的同学为“精妙世无双”的兰芝画一幅画像,为课文的每个部分画一幅插图画;(3)喜欢音乐的学生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伤感爱情的乐曲并配乐朗读。  第四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在听录音朗诵《孔雀东南飞》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以下对这个教学过程的综合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这位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B 读完诗歌后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个性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C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水调歌头》,体现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D 该堂课采用形式多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无一处弊端

考题 单选题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教师请学生默读感知诗歌。这时,有个学生不由自主地哼唱出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位同学也面露尴尬之色。该教师的下列反应中,最恰当的是()。A 这位同学唱得真好听,不如请你为我们大声唱一遍吧!B 谁都有不由自主的时候,请同学们安静,继续默读课文。C 这位同学唱得真好,他把美妙的歌声送给我们,不如我们也还他以读书声如何?咱们一起齐读一下课文。D 这首歌跟我们学习的内容也是很有关系的,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课后学习一下。

考题 单选题下面是一位教师讲授《再别康桥》的教学方法,阅读后回答问题。(1)运用合作、探究、讨论、朗读的学习方法。(2)教学中应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尝试,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浅层到深层,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做准确的把握。(3)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如运用多媒体播放图片、音像等。(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朗诵诗歌时的伴奏音乐,以营造利于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情景氛围。以下相关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产生兴趣B 让学生反复诵读,会让学生感到厌倦C 教师很好地掌握了诗歌的教学思路D 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考题 问答题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赠汪伦》的思路,请你综合评述这个教学过程。 第一步:读诗歌《赠汪伦》。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 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赠别的画;(3)喜欢音乐的小朋友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 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一曲《朋友啊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