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填空题
一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的工业生产上,在较高的反应温度(380-400℃)采用的催化剂为()催化剂,在较低的反应温度(230-270℃)采用的催化剂为()催化剂。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 “填空题一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的工业生产上,在较高的反应温度(380-400℃)采用的催化剂为()催化剂,在较低的反应温度(230-270℃)采用的催化剂为()催化剂。” 相关考题
考题 甲醇合成催化剂采用纯ZnO或CuO,其催化剂活性会更高,但反应温度不宜控制。()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考题 氨合成塔内催化剂采用分段换热的目的是使反应更接近() A、 催化剂温度B、 反应温度C、 最适宜温度

考题 合成甲醇反应是通过控制汽包压力来控制催化剂层温度及合成塔出口温度。()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考题 下列对于脱氢反应的描述不正确的()。 A.脱氢反应一般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B.脱氢催化剂与加氢催化剂相同C.环状化合物不饱和度越高,脱氢芳构化反应越容易进行D.可用硫、硒等非金属作脱氢催化剂

考题 工业上合成甲醇是在适当()作用下进行的A、温度、催化剂B、压力、温度、和催化剂C、压力、温度D、温度、介质

考题 乙炔加氢转化器在已有催化剂,固定压力下,反应温度由()、()、()等因素决定。

考题 反应温度是控制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工艺参数之一,温度(),烷基转移催化剂活性越高。A、较高B、较低C、恒定D、不恒定

考题 低压甲醇合成催化剂在还原时,通常采用的最高还原温度是()度。A、210B、220C、230D、240

考题 加氢可以采用较低的反应温度,这样能够有较高的液体收率。

考题 为减少在较高温度下聚合积碳副反应的发生,如果工艺条件许可,裂解汽油加氢反应尽量选择反应温度较低的催化剂。

考题 下列对于脱氢反应的描述不正确的()。A、脱氢反应一般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B、脱氢催化剂与加氢催化剂相同C、环状化合物不饱和度越高,脱氢芳构化反应越容易进行D、可用硫、硒等非金属作脱氢催化剂

考题 提高加氢反应器反应温度后,催化剂加氢的活性将提高,但催化剂的使用周期将缩短。

考题 以下四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反应速度直接取决于反应温度B、加氢裂化反应器中催化剂床层总温升是转化率的标志C、原料性质不同,一般反应温度也不相同D、加氢裂化反应中,温度条件的选择原则是在力求催化剂活性允许的条件下,采用尽可能高的反应温度

考题 甲醇合成催化剂中铜基催化剂与锌铬催化剂比较正确的是()。A、反应温度高B、出塔甲醇含量高C、副反应多D、粗甲醇中杂质多

考题 在合成氨反应过程中,为提高氢气反应转化率而采取的措施是()A、增加压力B、升高温度C、使用催化剂D、不断增加氢气的浓度

考题 加氢反应器(R-2201)在控制床层出口温度不小于()℃的前提下,尽量控制较低的入口温度,但为达到催化剂烯烃饱和起始温度,入口温度应控制不小于()℃。

考题 较高的()对加氢反应有利。A、己水浓度B、催化剂浓度C、温度D、压力

考题 关于加氢裂化催化剂干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催化剂干燥时,加氢裂化反应器进口最高温度控制在175℃B、催化剂干燥时,加氢裂化反应系统压力控制3.5MPaC、催化剂干燥结束标志是反应器进口温度升至175℃后,直至反应器出口温度达到135℃,并且冷高分无水增加D、催化剂干燥时,停用反应炉低流量联锁

考题 合成甲醇反应是通过控制汽包压力来控制催化剂层温度及合成塔出口温度。()

考题 甲醇合成催化剂采用纯ZnO或CuO,其催化剂活性会更高,但反应温度不宜控制。

考题 加氢裂化催化剂钝化过程中,在氨穿透反应器前精制反应器入口温度应不大于()。A、205℃B、210℃C、220℃D、230℃

考题 原料气在钴钼催化剂作用下进行加氢反应时,操作温度通常控制在()℃范围内。当温度低于()℃,催化剂活性降低导致加氢效果明显下降,温度高于()℃以上催化剂表面聚合和结碳现象增加。

考题 加氢反应温度过高,反应过快,反应放出的热量来不及带走,会引起催化剂床层温度过高,易造成催化剂床层()。

考题 低压合成甲醇采用Cu-Zn-Al催化剂时,适宜的反应温度为(),适宜压力为()。

考题 单选题380-400较高温条件下合成甲醇的催化剂是()。A 锌-铬催化剂B 铜基催化剂C 铁基催化剂D 铝-铬催化剂

考题 填空题一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的工业生产上,在较高的反应温度(380-400℃)采用的催化剂为()催化剂,在较低的反应温度(230-270℃)采用的催化剂为()催化剂。

考题 填空题低压合成甲醇采用Cu-Zn-Al催化剂时,适宜的反应温度为(),适宜压力为()。

考题 单选题氨合成塔内催化剂采用分段换热的目的是使反应更接近()。A 反应温度B 催化剂温度C 最适宜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