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贾某看到一辆自行车车筐里有一提包,趁人不注意时将包顺手拿回家,发现包里有300元钱。贾某的行为属于()。

  • A、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
  • B、情节轻微,免予刑事处罚
  • C、构成《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盗窃行为,应当给予治安处罚
  • D、构成盗窃罪,可以单处罚金

参考答案

更多 “贾某看到一辆自行车车筐里有一提包,趁人不注意时将包顺手拿回家,发现包里有300元钱。贾某的行为属于()。A、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B、情节轻微,免予刑事处罚C、构成《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盗窃行为,应当给予治安处罚D、构成盗窃罪,可以单处罚金” 相关考题
考题 被告人罗某,女,19岁,汉族,因涉嫌盗窃罪被逮捕。1998年2月18日晚,被告人罗某进入海口市金夜娱乐广场851包厢陪伴客人唱“卡拉OK"。当晚10时许,在此消费的客人陈某将装有现金的黑色手提包置于电视机上,到包厢外打电话。随后,包厢内其他客人结账后离开娱乐广场。罗某送客人走后返回该包厢,趁正在打扫卫生的服务员未注意之机,将陈某的手提包拿进包厢的卫生问内,盗走包内现金12000元,将手提包及包内其他物品弃于卫生盆下,关掉卫生间的灯,锁上卫生间的门后逃离现场。陈某打完电话回到该包厢欲取包时,发现手提包不见。经与打扫卫生的服务员共同寻找,发现手提包被丢弃在卫生间卫生盆下,包内现金则不见,于是报案。请分析罗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罪?

考题 王某在14周岁之前盗窃各类财物总计约七千余元。14岁生日那天,王某邀请几个朋友到一饭馆吃饭。饭后回家途中,王某看到一行人手拿一提包,即掏出随身携带的弹簧刀将持包人刺伤把包抢走,包内有手提电话一部,现金五千余元。第二天王某出门游逛,见路边停着一辆轿车,即设法打开车门,将车开走。行驶途中,因操作生疏,将车站候车的3人撞倒,造成二死一伤。王某不但未停车,反而加大油门逃走。当日下午,王某将汽车以两万元的价格卖出,后被抓获。问题:根据刑法的规定,对王某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考题 甲用绳子套住被害人自行车后轮,趁被害人下车查看时,迅速拿走其放在自行车车筐中的提包。甲可以构成什么罪?

考题 甲用绳子套住被害人自行车后轮,趁被害人下车查看时,迅速拿走其放在自行车车筐中的提包。 甲构成什么犯罪?

考题 贾某携带匕首抢夺一妇女手提包,贾某构成抢劫罪。( )

考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段某虽然只有8岁,但身高已有1.5米,他拿着自己的压岁钱买了一辆价值300元的自行车,段某的这一行为是法律上无效的行为B.甲看到一辆自行车筐里有一个提包,就趁人不注意时,将包顺手拿回家,发现提包里有300元钱。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但由于情节轻微,可以免予刑事处罚C.2008年某地发洪水,甲为救助自家和邻居被突然到来的洪水所困的财物,未经乙同意,使用了乙的小船。事后,乙要求甲支付使用费,为预防甲逃跑,遂扣下甲的一辆摩托车。甲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行为D.县财政局办事员张某对单位的开除决定不服向有关部门申诉,在申诉期间县财政局应当保留张某的工作

考题 有一筐苹果,甲乙丙三人分。甲先拿了一半,乙拿了剩余的一般,丙再拿剩下的1/3,筐里还剩14个苹果。问:这一筐苹果有多少个?( )A.56B.64C.84D.90

考题 有一筐苹果,甲、乙、丙三人分,甲先拿了一半,乙拿了剩余的一半,丙再拿剩下的1/3,筐里还剩14 个苹果,问:这一筐苹果有多少个?( )A.56B.64C.84D.90

考题 夏燕,贾枢和郑薇三个同学一起去旅游,为了照相方便,每个人拿的是同学的相机,背的是另一个同学的包。如果背着郑薇包得人拿得是贾枢的相机,那么以下哪项为真?A贾枢拿的是郑薇的相机B郑薇拿的是贾枢的相机C郑薇背的是夏燕的包D贾枢背着郑薇的包

考题 甲某看到一辆自行车没有上锁,心想弟弟正好缺辆自行车,就趁人不注意时,将该车骑回家,送给弟弟使用。该自行车价值300元。甲某的行为:()A: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 B:情节轻微,免予刑事处罚 C:构成《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偷窃行为,应当给予治安处罚 D:构成盗窃罪,可以单处罚金

考题 王某在14周岁之前盗窃各类财务总计约7000余元。14岁生日那天,王某邀请几个朋友到一饭馆吃饭。饭后回家途中,王某看到一行人手拿一个提包,即掏出随身携带的弹簧刀将持包人刺伤把包抢走,包内有手提电话一部、现金5000余元。第二天王某出门游逛,见路边停着一辆吉普车,即设法打开车门,将车开走。行驶途中,因操作生疏,将在车站候车的3人撞倒,二死一伤。王某不但未停车,反而加大油门逃走。当日下午,王某将汽车以两万元的价格卖出,后被抓获。 请对王某的上述行为从刑法角度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

考题 作案人将早已准备好的尼龙绳、铁丝等抛进骑车人的后轮内,导致自行车无法行驶,趁车主检查时,将车筐内或后车架上的包拎走逃逸。这是一起典型的()案件。A、盗窃B、抢劫C、抢夺D、诈骗

考题 张某在交通事故发生时,发现赵某(当时已经死亡)散落的提包,包外有两捆人民币计2000元,包内尚有8000元。张某将甩出包外的钱塞进包内,拎起提包停留5、6分钟后,见无人过问,当时交警还没到达现场,便骑车离去。后经在场目击者指示,交警向其询问提包是否是其所拿时,其一口否认,拒不交出提包。对张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A、属于民法上的不当得利B、应当由赵某的继承人通过民事诉讼要求张某返还包内财物C、构成侵占罪D、构成盗窃罪

考题 李某看到公司门口停着一辆车,车门开着,座位上有块金条,李某趁人不注意把金条拿来了,后告诉其朋友王某,王某告诉李某,这样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李某听后主动向公安局自首。这体现了法的()A、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教育作用D、强制作用

考题 扬某骑自行车的路上,其放在车前筐里的手包被一抢劫犯抢走,扬某骑车追赶歹徒,歹徒在横穿马路时,被一卡车撞成重伤,扬某从事故现场拿回了自己的手包。扬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考题 李某某日看到公司门口停着一辆车,车门开着,座位上有块金条,李某趁人不注意把金条拿来了,后告诉其朋友王某,王某告诉李某,这样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李某听后主动向公安局自首。这体现了法的()。A、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教育作用D、强制作用

考题 民警贾某,在辖区入户调查时,遇到两个人在打架,一个拿把铁锹,一个拿根木棒,正在对打。贾某喝令其停下,二人均不听从。贾某身上未带任何警械武器,从旁边拾起一根木棒,击打拿铁锹人的腿部,击打另一个人的臂部,将二人制服。贾某行为对否。

考题 贾某看到一辆自行车筐里有一提包,就乘人不注意时,将包顺手拿回家,发现包里有300元钱。贾某的行为属()。A、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B、情节轻微,免予刑事处罚C、构成《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盗窃行为,应当给予治安处罚D、构成盗窃罪,可以单处罚金

考题 贾某看到一辆自行车框里有一提包,就乘人不注意时,将包顺手拿回家。该包里有300元。贾某的行为:()。A、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犯罪B、情节轻微,免予刑事处罚C、构成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盗窃行为,应当给予治安处罚D、构成盗窃罪,可以单处罚金

考题 王某与李某有仇。一日,王某趁李某不注意,将一包砒霜投入李某的水杯中,李某饮后死亡。王某的行为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考题 纪某在14周岁之前盗窃各类财物总计约7000余元。14周岁生日那天,纪某邀几个朋友到一饭馆吃饭。饭后回家途中,纪某看到一行人手拿一个提包,即掏出随身携带的弹簧刀将持包人刺伤后把包抢走,包内有手提电话1部、现金5000余元。第二天纪某出门游逛,见路边停着一辆吉普车,即设法打开车门,将车开走。行驶途中,因操作生疏,将在车站候车的3人撞倒,造成2死1伤纪某不仅未停车,反而加大油门逃走。当日下午,纪某将汽车以2万元的价格卖出,后被抓获。请对纪某的各行为从刑法角度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

考题 张某、王某二人发现刘某一人独自行走,拿一手提包(内有现金等贵重物品,价值5000余元),遂尾随其后,蓄谋行抢。当刘某走到一无人拐角处时,张某乘刘某不备从刘某背后用双手将其抱住,王某乘机将刘某手中提包抢走。张某、王某构成抢夺罪。

考题 下列行为中构成盗窃罪的有()。A、王某将李某殴打倒地不能动弹,但李某意识清醒,王某拿走其手上价值6000元的手表B、李某在某商店购买东西时,看到店主的钱包(内有现金3000元)从口袋里滑落,趁其不注意偷偷将钱包捡起放入包内C、张某在商店购买首饰的时候,售货员出示首饰后,张某趁其不备突然拿走D、郑某潜入他人家中,将家中价值800元的电视机拿走

考题 李某看到一辆自行车框里有一提包,就乘人不注意时,将包顺手拿回家。该包里有300元。李某的行为()。A、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犯罪B、情节轻微,免予刑事处罚C、构成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盗窃行为,应当给予治安处罚D、构成盗窃罪,可以单处罚金

考题 多选题李某看到一辆自行车框里有一提包,就乘人不注意时,将包顺手拿回家。该包里有300元。李某的行为()。A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犯罪B情节轻微,免予刑事处罚C构成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盗窃行为,应当给予治安处罚D构成盗窃罪,可以单处罚金

考题 多选题李某某日看到公司门口停着一辆车,车门开着,座位上有块金条,李某趁人不注意把金条拿来了,后告诉其朋友王某,王某告诉李某,这样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李某听后主动向公安局自首。这体现了法的()。A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教育作用D强制作用

考题 多选题李某看到公司门口停着一辆车,车门开着,座位上有块金条,李某趁人不注意把金条拿来了,后告诉其朋友王某,王某告诉李某,这样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李某听后主动向公安局自首。这体现了法的()A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教育作用D强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