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逝,其诸子为争夺爵位而兵戎相见。按照当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齐桓公国君位置的是()

  • A、大儿子,齐桓公最宠爱的妾所生
  • B、二儿子,齐桓公正妻所生
  • C、三儿子,与大哥同母,手握兵权
  • D、四儿子,为齐桓公最喜爱

参考答案

更多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逝,其诸子为争夺爵位而兵戎相见。按照当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齐桓公国君位置的是()A、大儿子,齐桓公最宠爱的妾所生B、二儿子,齐桓公正妻所生C、三儿子,与大哥同母,手握兵权D、四儿子,为齐桓公最喜爱” 相关考题
考题 在爵位继承方面,汉代实行( ).A.嫡长子继承制B.遗嘱继承制C.诸子继承制D.幼子继承制

考题 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__________。公元前202年,刘邦围项羽于垓下,项羽自刎。刘邦(汉高祖)建立西汉王朝。

考题 齐桓公的霸业从公元前656年的()开始,到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只有13年的时间。 A.澶渊之盟B.城下之盟C.侯马之盟D.召陵之盟

考题 公元前 685 年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为相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进行改 革开创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强盛局面。()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考题 兵戎相见

考题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家和()在当时最著名,被时人称为“()”。

考题 从公元前7世纪到秦始皇统一全国,曾经大力反推北方蛮夷之族的有:()A、楚庄王B、齐桓公C、赵武灵王D、韩非

考题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儒家和墨家在当时被称为“显学”。

考题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奉周釐王命令,通知各诸侯到齐国边境上北杏开会,在这个会议上,大家推选()当盟主,订立了盟约。A、周宣王B、周幽王C、齐桓公D、鲁庄公

考题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进攻鲁国,鲁庄公让()一同作战,打败齐国。A、管仲B、鲍叔牙C、召公虎D、曹刿

考题 胡适说:“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据此可知()A、韩非是儒道思想的集大成者B、诸子以恢复西周统治为目标C、诸子百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D、诸子学说是他们谋生的手段

考题 公元前260年,秦派()率军与赵争夺韩国上党郡,在()大破赵军,坑杀赵士卒四十余万人。

考题 齐桓公联合诸侯,讨伐不向周王进贡的楚国是为了()A、与楚国争夺霸主地位B、树立自己的威信C、维护周王的尊严D、使楚国履行诸侯的义务

考题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考题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和“墨家”当时被称为显学。

考题 刘熙载曾评价()为“连类喻义,本诸《易》与《庄子》,而奇伟宏富,又能自用其才,虽使与先秦诸子同时,亦足成一家之作”。

考题 春秋战国时期创建于齐桓公年间的()是当时唯一的官办高等学府。

考题 单选题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奉周釐王命令,通知各诸侯到齐国边境上北杏开会,在这个会议上,大家推选()当盟主,订立了盟约。A 周宣王B 周幽王C 齐桓公D 鲁庄公

考题 填空题公元前260年,秦派()率军与赵争夺韩国上党郡,在()大破赵军,坑杀赵士卒四十余万人。

考题 单选题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逝,其诸子为争夺爵位而兵戎相见。按照当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齐桓公国君位置的是()A 大儿子,齐桓公最宠爱的妾所生B 二儿子,齐桓公正妻所生C 三儿子,与大哥同母,手握兵权D 四儿子,为齐桓公最喜爱

考题 单选题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进攻鲁国,鲁庄公让()一同作战,打败齐国。A 管仲B 鲍叔牙C 召公虎D 曹刿

考题 填空题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____。公元前202年,刘邦围项羽于垓下,项羽自刎。刘邦(汉高祖)建立西汉王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考题 单选题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考题 单选题公元前221年,()一统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局面。A 齐桓公B 晋文公C 秦始皇

考题 单选题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奠定了(  )成为春秋五霸霸主。A 秦穆公B 楚庄王C 晋文公D 齐桓公

考题 判断题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和“墨家”当时被称为显学。A 对B 错

考题 判断题齐桓公死后,众公子忙于争夺王位,直到67日后才在老臣的建议下发丧。A 对B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