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隋朝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它分为四段,最北面的一段是()

  • A、永济渠
  • B、通济渠
  • C、邗沟
  • D、江南河

参考答案

更多 “隋朝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它分为四段,最北面的一段是()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 相关考题
考题 在2014年6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运河与丝绸之路双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历史上,大运河开凿于()A.秦朝B.隋朝C.唐朝D.元朝

考题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沟通了黄河、淮河等五大水系,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隋炀帝时代开凿的有( )。A.通济渠 B.广通渠 C.江南河 D.永济渠

考题 隋代开凿大运河,全长2000多千米,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从( )A.涿郡至洛阳 B.洛阳至余杭 C.涿郡至余杭 D.临清至淮安

考题 隋朝时,中国经济的重心已开始南移,大量的粮食财富从南方运往全国,为此,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的原因之一。()

考题 隋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①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南北统一②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启中国盛世局面③大运河的开凿,巩固统一,促进南北交流④创建和改革的制度律令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考题 我国的京杭大运河就是历史上的南北大运河,这种提法对吗?为什么?

考题 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它的中心是()。A、北京B、洛阳

考题 我国的大运河历史上较大的开凿工程是在()。A、春秋末期B、汉朝C、隋朝D、唐朝E、元朝

考题 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的是()

考题 在2014年6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运河与丝绸之路双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历史上,大运河开凿于()A、秦朝B、隋朝C、唐朝D、元朝

考题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社会作用不包括()A、加强南北联系B、便于隋炀帝南巡C、巩固国家统一D、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考题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情况表述正确的有()。A、原始社会晚期,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架建筑B、夏朝把版筑技术和排水技术用于城市建造C、商朝已掌握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和较大的木构架技术D、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E、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是唐代汉式建筑的典范

考题 隋朝以南阳为中心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考题 判断题隋朝时,中国经济的重心已开始南移,大量的粮食财富从南方运往全国,为此,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的原因之一。( )A 对B 错

考题 判断题隋朝以南阳为中心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A 对B 错

考题 多选题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沟通了黄河、淮河等五大水系,成为南北交遁大动脉。隋炀帝时代开凿的有( )。A通济渠B广通渠C江南河D永济渠

考题 单选题隋朝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它分为四段,最北面的一段是()A 永济渠B 通济渠C 邗沟D 江南河

考题 单选题大运河北京段在北京城市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承载了宝贵的文化记忆。下列有关中国大运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大运河已经申遗成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B 大运河北京段横跨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大兴七个区C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D 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较早、水道最长的水利工程

考题 判断题贯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是元朝时开始修建的。(  )A 对B 错

考题 填空题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凿于____朝。

考题 单选题隋代开凿大运河,全长2000多千米,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从( )。A 涿郡至洛阳B 洛阳至余杭C 涿郡至余杭D 临清至淮安

考题 填空题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凿于____。

考题 单选题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它的中心是()。A 北京B 洛阳

考题 多选题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地跨()、()、()等地,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A北京B河南C江西D浙江

考题 单选题隋朝以()为中心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A 开封B 洛阳C 南阳D 濮阳

考题 单选题在2014年6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运河与丝绸之路双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历史上,大运河开凿于()A 秦朝B 隋朝C 唐朝D 元朝

考题 单选题张开如折扇状的南北大运河是()运河的风貌。A 秦代B 元代C 隋朝D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