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某建筑的设计采暖负荷为200kW,供回水温度为80℃/60℃,计算阻力损失为50kPA,其入口处外网的实际供回水压差为40kPA,则该建筑采暖系统的实际热水循环量应为( )kg/h。

A.6550~6950
B.7000~7450
C.7500~8000
D.8050~8550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
更多 “某建筑的设计采暖负荷为200kW,供回水温度为80℃/60℃,计算阻力损失为50kPA,其入口处外网的实际供回水压差为40kPA,则该建筑采暖系统的实际热水循环量应为( )kg/h。A.6550~6950 B.7000~7450 C.7500~8000 D.8050~8550” 相关考题
考题 某采暖系统采用95/70℃热水采暖,采暖设计热负荷290750W。热水网路供回水温度为130/70℃。用户与外网采用混水连接,热水网路的循环水流量为( )。A.2.94t/hB.4.17t/hC.5.85t/hD.7.04t/hA.B.C.D.

考题 某采暖系统采用95/700℃热水采暖,采暖设计热负荷290750w。热水网路供回水温度为130/70℃。用户与外网采用混水连接,则热水网路的循环水流量为( )。A.2.94t/hB.4.17t/hC.5.85t/hD.7.04t/hA.B.C.D.

考题 在我国大部分采暖地区,民用建筑及工厂附属建筑中主要采用机械循环热水采暖方式,其供回水温度分别为( )。A.供水温度为130℃,回水温度为95℃ B.供水温度为110℃,回水温度为95℃ C.供水温度为95℃,回水温度为70℃ D.供水温度为95℃,回水温度为75℃

考题 某采暖系统采用95/70℃热水采暖,采暖设计热负荷为280000W。热水网路供回水温度为130/70℃。用户与外网采用混水连接,热水网路的循环水流量为( )t/h。A.4.18 B.5.26 C.4 D.3.6

考题 某采暖系统采用95/70℃热水采暖,采暖设计热负荷290750W。热水网路供回水温度为130/70℃。用户与外网采用混水连接,热水网路的循环水流量为( )。A.2.94t/h B.4.17t/h C.5.85t/h D.7.04t/h

考题 热网的热水供热参数为95/70℃,某建筑物热力入口处热网供水管的静压高度为60m,建筑物热力入口处的供回水压差大于室内采暖系统的压力损失,该建筑物顶层供水干管相对于热力人口热网供水管的高差为58m,下列哪一项连接方式是正确的?A.直接连接 B.混水泵连接 C.采用板式换热器连接 D.采用减压阀连接

考题 某办公室的集中空调系统采用不带新风的风机盘管系统,负荷计算结果为:夏季冷负荷1000kW,冬季热负荷1200kW。夏季冷水系统的设计供回水温度为7℃/12℃,冬季热水系统的设计供回水温度为60℃/50℃。若夏季工况下用户侧管道的计算水流阻力为0.26MPa。冬季用户侧管道的计算水流阻力等于(或最接近)下列哪一项?(计算时,冷水和热水的比热容视为相同)( )A.0.0936MPa B.0.156MPa C.0.312MPa D.0.374MPa

考题 某建筑采暖用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设计采暖供回水温度为60/50℃,计算阻力损失为50kPa(其中最不利环路阻力损失为25kPa)。现采暖供回水温度调整为50/42℃,系统和辐射地板加热的管径均不变,但需要调整辐射地板的布管,形成最不利的环路阻力损失为30kPa。热力入口的供回水压差应为下列哪一项?A.45~50kPa B.51~60kPa C.61~70kPa D.71~80kPa

考题 某建筑采用低温地板辐射供暖,按60℃/50℃热水设计,计算阻力70kPa(其中最不利的并联环路阻力为30kPa),由于热源条件改变,热水温度需要调整为50℃/43℃,系统和辐射地板加热管的管径不变,但需要增加辐射地板的布管密度,使最不利环路阻力损失增加为40kPa,热力入口的供回水压差应增加为( )。A.90~100kPa B.140~150kPa C.160~170kPa D.180~190kPa

考题 某热水集中采暖系统的设计参数:采暖热负荷为750kW,供回水温度为95/70℃。系统计算阻力损失为30kPa。实际运行时于系统的热力人口处测得:供回水压差为34.7kPa,供回水温度为80/60℃,系统实际运行的热负荷,应为下列哪一项?A.530~560kW B.570~600kW C.605~635kW D.640~670kW

考题 某建筑采用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按60/50℃热水设计,计算阻力损失为70kPa(其中最不利环路阻力损失为30kPa),由于热源条件改变,热水温度需要调整为50/43℃,系统和辐射地板加热管的管径不变,但需要增加辐射地板的布管密度,使最不利环路阻力损失增加40kPa,热力人口的供回水压差为下列何值?A.应增加为90~110kPa B.应增加为120~140kPa C.应增加为150~170kPa D.应增加为180~200kPa

考题 某机械循环热水供暖系统包括南北两个并联循环环路1和2,系统设计供/回水温度为95/70℃,总热负荷为74800W,水力计算环路1的压力损失为4513Pa,流量为1196kg/h,环路2的压力损失为4100Pa,流量为1180kg/h,如果采用不等温降方法进行水力计算,环路1最远立管温降30℃,则实际温降为多少?( )。A.28.4℃ B.30℃ C.25℃ D.31.7℃

考题 按节能标准设计的集中热水采暖系统,设计供回水温差为25℃,室外供回水主干线总长度为1000m,循环水泵采用联轴器连接,水泵设计工况点的轴功率为12kW。该系统的建筑供热负荷约为下列哪一项?A.2900kW B.3000kW C.3100kW D.3200kW

考题 某建筑物,设计计算冬季采暖热负荷为250kW,热媒为95/70℃的热水,室内采暖系统计算阻力损失为43kPa,而实际运行时测得:供回水温度为90/70℃,热力入口处供回水压差为52.03kPa,如管道计算阻力损失无误,系统实际供热量为下列何值?A.165~182kW B.215~225kW C.240~245kW D.248~252kW

考题 某用户的供暖设计热负荷为150kW,设计供回水温度为85℃/60℃,计算阻力损失为30kPa,其入口外网的实际供回水压差为50kPa,该用户的水力失调度应为( )。A.1.29 B.1.00 C.O.78 D.无法确定

考题 某建筑供暖用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设计供暖供回水温度为60℃/50℃,计算阻力损失为50kPa(其中最不利环路阻力损失为25kPa)。现供暖供回水温度调整为50℃/42℃,系统和辐射地板加热的管径均不变,但需要调整辐射地板的布管,形成最不利的环路阻力损失为30kPa。热力入口的供回水压差应为下列哪一项?( )A.45~50kPa B.51~60kPa C.61~70kPa D.71~80kPa

考题 某建筑物采用压缩式制冷系统,图15-4为其监控系统图。 计算冷负荷时,不需要知道( )。 A.供、回水流量;B.供、回水压差;C.回水温度; D.供水温度。

考题 某热水采暖系统的一并联环路,由A环和B环组成,其设计计算参数为:A环:流量GA=250kg/h,阻力损失ΔPA=625Pa;B环:流量GB=220kg/h,阻力损失ΔPB=484Pa;当实际运行时,下列哪几项是正确的?()A、ΔPAΔPBB、ΔPA=ΔPBC、GAGBD、GA=GB

考题 某小区现有建筑均为多层,各采暖系统静水压力均不大于0.3MPa,现拟建一高层建筑,其采暖系统最高点静水压力为0.5MPa,试问该建筑与外网的连接方式下列哪几项是正确的(散热设备为铸铁散热器)?()A、设换热器与外网间接连接B、建筑内分高低区采暖系统,低区与外网连接,高区设换热器与外网连接C、建筑内分高低区采暖系统,低区与外网连接,高区采用双水箱分层式系统与外网连接D、设混水泵与外网直接连接

考题 某工厂厂区热水供热系统,设计供回水温度130/70℃,用户1的设计热负荷为3518GJ/h,则设计流量为()A、44t/hB、24t/hC、34t/hD、14t/h

考题 某建筑设计采暖负荷为260kW,室内95℃/70℃的热水采暖系统计算阻力损失为60kPa.在热力入口处,外网的供、回水压差只有40kPa.该建筑的热水循环量约为()。A、6.0~6.5m3/hB、7.O~7.5m3/hC、7.6~8.0m3/hD、8.1~9.Om3/h

考题 高温热水采暖系统设计的供、回水温度大多采用120℃~130℃/70℃~80℃。

考题 冬季对某小区采暖系统进行耗电输热比的测试,测得该采暖系统的日耗电量εa为208KWh,日供热量Qa为34288MJ,平均循环水量Ga为49.8m3/h。已知该采暖系统为直联传动,设计日供热量Q为35000MJ,设计供回水温差△t为7℃,室外管网主干线为1200米。试计算该采暖系统的耗电输热比并评定。

考题 低温热水采暖系统设计的供、回水温度大多采用95℃/70℃。

考题 单选题热水采暖系统中的水如果是靠供回水温度差产生的压力而循环流动的,称为()A 自然循环热水采暖系统B 机械循环热水采暖系统C 辐射热水采暖系统

考题 判断题自然循环热水采暖系统供回干管坡度一般为0.003。()A 对B 错

考题 多选题某热水采暖系统的一并联环路,由A环和B环组成,其设计计算参数为:A环:流量GA=250kg/h,阻力损失ΔPA=625Pa;B环:流量GB=220kg/h,阻力损失ΔPB=484Pa;当实际运行时,下列哪几项是正确的?()AΔPAΔPBBΔPA=ΔPBCGAGBDGA=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