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采用碱液法加固地基,若不考虑由于固体烧碱投入后引起的液体体积的变化,则1.0立方米水中加入含杂质20%的商品固体烧碱165kg配制所得的碱液浓度(g/L)最接近()
A

70

B

130

C

165

D

210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 “单选题采用碱液法加固地基,若不考虑由于固体烧碱投入后引起的液体体积的变化,则1.0立方米水中加入含杂质20%的商品固体烧碱165kg配制所得的碱液浓度(g/L)最接近()A 70B 130C 165D 210” 相关考题
考题 氢氧化钠俗称?()A.火碱、烧碱B.液碱C.火碱、烧碱、液碱

考题 配制弱酸及其共轭碱组成的缓冲溶液,主要是计算()。 A、如果是液体计算出所需液体体积B、如果是固体计算出固体的质量C、所加入的强酸或强碱的量D、所加入的弱酸或弱碱的量

考题 盛放在敞口杯中的固体烧碱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因为固体烧碱()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

考题 多管干式气体除尘器中各旋风子的主要作用是分离天然气中的().A.液体杂质B.固体杂质C.固体粉尘杂质D.液体固体杂质

考题 盛放在敞口杯中的固体烧碱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大,因为固体烧碱( )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

考题 天然气在立式重力式分离器的分离过程中,含液体、固体杂质的天然气从分离器的中上部进入,分离后的天然气从顶部出去,被分离出的液体、固体杂质从中下部进入储液罐,并定期排出.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考题 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A、硝酸铵 B、生石灰 C、烧碱 D、食盐

考题 某湿陷性黄土地基采用碱液法加固,已知灌注孔长度10m,有效加固半径0.4m,黄土天然孔隙率为50%,固体煤碱中NaOH含为85%,要求配置的碱液度力100g/L,设充填系数a =0.68,工作条件系数β取1.1,则每孔应灌注固体烧碱量取以下哪个值合适? (A) 150kg(B) 230kg(C) 350kg(D) 400kg

考题 欲配制质量浓度为20%t/m3的烧碱水5m3,需固体烧碱()t。A、1B、2C、1.5D、2.5

考题 喷射泵可输送含固体杂质的污浊液体。

考题 固体烧碱液化槽及其附属的管路宜采用()材料。A、聚碳酸酯B、硬聚氯乙烯C、不锈钢D、铸铁

考题 盛放在敞口杯中的固体烧碱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因为固体烧碱()了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

考题 苯贮槽中的苯碱洗的方法为()。A、直接将碱溶液加入苯贮槽B、直接在苯泵槽中加碱然后送至苯贮槽C、通过离子交换再生的碱水混合器加碱到苯泵槽然后送至苯贮槽D、直接在苯贮槽中加入固体烧碱

考题 配制弱酸及其共轭碱组成的缓冲溶液,主要是计算下列哪些()。A、如果是液体计算出所需液体体积B、如果是固体计算出固体的质量C、所加入的强酸或强碱的量D、所加入的弱酸或弱碱的量

考题 欲配制质量浓度为10%t/m3的烧碱水2m3,需固体烧碱()t。A、0.2B、0.3C、0.4D、0.6

考题 闭式叶轮适于输送()。A、浆料B、含有固体悬浮物的液体C、不含杂质的液体D、含杂质的液体

考题 纯净的烧碱在常温下通常是()。A、液态B、气体C、固体

考题 采用碱液法加固地基,若不考虑由于固体烧碱投入后引起的液体体积的变化,则1.0立方米水中加入含杂质20%的商品固体烧碱165kg配制所得的碱液浓度(g/L)最接近()A、70B、130C、165D、210

考题 固体烧碱没有吸湿性。

考题 采用碱液法加固黄土地基时,双液是指()。A、硅酸钠溶液B、烧碱溶液C、氯化钙溶液D、氯化钠溶液

考题 氢氧化钠俗称烧碱,是无色至白色固体或液体,是常见的()。A、酸性腐蚀品B、碱性腐蚀品C、强腐蚀品D、腐蚀品

考题 填空题固体脂和液体油在加热时都会引起()的增加,这种非相变膨胀称为()膨胀。由固体脂转化为液体油时因相变化引起的体积增加称为()膨胀。

考题 多选题采用碱液法加固黄土地基时,双液是指()。A硅酸钠溶液B烧碱溶液C氯化钙溶液D氯化钠溶液

考题 单选题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A 硝酸铵B 生石灰C 烧碱D 食盐

考题 单选题纯净的烧碱在常温下通常是()。A 液态B 气体C 固体

考题 单选题某湿陷性黄土地基采用碱液法加固,已知灌注孔长度10m,有效加固半径0.4m,黄土天然孔隙率为50%,固体煤碱中NaOH含量为85%,要求配置的碱液度为100g/L,设充填系数a=0.68,工作条件系数β取1.1,则每孔应灌注固体烧碱量取(  )最合适。[2007年真题]A 150kgB 230kgC 350kgD 400kg

考题 问答题叙述涤纶在酸、碱(含浓烧碱)、氧化剂作用下的化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