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在混凝土拌合过程中,砂石含水率应控制在()以内。

  • A、3%
  • B、5%
  • C、6%
  • D、8%

参考答案

更多 “在混凝土拌合过程中,砂石含水率应控制在()以内。A、3%B、5%C、6%D、8%” 相关考题
考题 混凝土在拌和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持砂、石骨料含水量稳定,砂子含水率控制在()以内。 A、2%B、3%C、6%D、10%

考题 水工混凝土要求砂子含水率应控制在6%以内。()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考题 在试拌混凝土时,发现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偏大,应采取( )措施调整。A.直接加水泥 B.保持砂率不变,增加砂石用量 C.保持水灰比不变加水泥浆 D.加矿物掺合料

考题 拌合20L水泥混凝土,分别称取水泥、水、砂、石的用量是7.8kg、3.9kg、11.76kg、23.52kg,用于混凝土工作性检验。坍落度试验结果要求提高其坍落度,因此需增加3%的水泥浆。在完成工作性验证后采用改变水胶比W/B(即水灰比W/C)±0.05的方式进行强度验证,按30L进行拌合。验证后发现原有水胶比满足强度要求。在施工现场进行施工拌合时,测得当时的砂、石含水率分别是5%和2%。 针对现场砂石含水率状况,施工拌和操作方法表述正确的是()。 A.砂石含水率是指砂石中水分含量占天然砂石材料质量的百分率 B.根据实测砂石含水率,工地混凝土的配合比是水泥:水:砂:石=365.18:147.95:617.4:1199.52(kg/m3) C.根据工地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的水胶比是0.41 D.根据工地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的砂率是34%

考题 在试拌混凝土时,发现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偏大,应采取(  ) A、直接加水泥 B、保持砂率不变,增加砂石用量 C、保持W/C不变,加水泥浆 D、加混合材料

考题 在试拌混凝土时,当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偏大时,应采取()的办法来调整。A、保持砂率不变,适当增加砂石用量B、加适量水泥C、加入混合材料D、保持水灰比不变,增加水泥浆用量

考题 当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大于设计要求时,应采用的调整方法为()A、保持水灰比不变,减少水泥浆量B、减少用水量C、保持砂率不变,增加砂石用量D、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越大越好,故不需调整

考题 混凝土运输过程中应保证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匀性和和易性。()

考题 保持砂率不变增加砂石用量,可以减小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

考题 骨料的含水率对水灰比的影响不大,故在拌制混凝土过程中不必经常测定其含水率值。

考题 采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整个过程中拌筒的总转数控制在()转以内。A、500B、300C、600D、100

考题 拌制混凝土时,通常水灰比应控制在()之间。

考题 在试拌混凝土时,当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偏大时,应采取保持砂率不变,适当增加砂石用量的办法来调整。

考题 自拌混凝土,应在开盘前()小时左右,测定砂石含水率,调整施工配合比。A、1B、2C、3

考题 振捣时间宜按拌合物稠度和振捣部位等不同情况,控制在()内,当混凝土拌合物表面出现(),基本(),可视为捣实。

考题 混凝土拌合物的砂率是指()。A、混凝土拌合物中砂的细度模数B、混凝土拌合物中砂的质量与砂石的总质量比值的百分率C、混凝土拌合物中砂的质量与混凝土质量的比D、混凝土拌合物中砂与混凝土的体积比

考题 《预拌混凝土》GB/T 14902—2012规定,在预拌(商品)混凝土运输和施工过程中不允许随意向混凝土拌合物内加水。

考题 现场拌合混凝土砂石配料偏差允许值为()。

考题 客运专线双块式轨枕混凝土拌合物入模时温度应控制在()。A、15℃~30℃;B、10℃~25℃;C、10℃~30℃。

考题 在试拌混凝土时,发现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偏大,应采取()。A、直接加水泥B、保持砂率不变,增加砂石用量C、保持水灰比不变加水泥浆D、加混合材料

考题 单选题采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整个过程中拌筒的总转数控制在()转以内。A 500B 300C 600D 100

考题 填空题现场拌合混凝土砂石配料偏差允许值为()。

考题 判断题在试拌混凝土时,当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偏大时,应采取保持砂率不变,适当增加砂石用量的办法来调整。A 对B 错

考题 单选题拌制C35的混凝土所用砂的含泥量应控制在()以内。A 1%B 2%C 3%D 5%

考题 填空题振捣时间宜按拌合物稠度和振捣部位等不同情况,控制在()内,当混凝土拌合物表面出现(),基本(),可视为捣实。

考题 单选题预制梁混凝土拌合物入模前含气量必须控制在2~4%,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45min损失不大于()。A 10%B 15%C 20%

考题 单选题自拌混凝土,应在开盘前()小时左右,测定砂石含水率,调整施工配合比。A 1B 2C 3